弱者的保护是举证责任分配体系中不可忽略的基本精神与原则。最高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明确了举证责任倒置的八种情形。 群体因为自身以及客观环境原因在举证能力上有欠缺,审前准备程序中法院可以依职权收集证据的功能弥补了其举证能力的不足。因此,进一步充实审前准备程序,对于更好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63133.html -
了解详情
证据交换的惩戒规则缺失等,阐述了证据交换制度的价值功能,对我国如何完善民事证据交换制度提出了构想,即科学界定证据交换的条件、扩大证据交换的案件范围;科学界定 双方当事人在已经明确的争点方面去收集、组织证据,围绕争点进行辩论,实现庭审的真正对抗。对抗制是普通法法系民事诉讼的基本特征,在一定意义上讲,对抗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5109.html -
了解详情
决定着诉讼的结果。从当事人及代理律师的角度对民事诉讼中证据的运用做一宏观上的把握,分析了如何运用证明对象、证明责任、免证规则、举证时限、证据规则、 非法证据的限制过于严格,致使在司法审判中不能收集充分证据,不利于对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保护。2001年最高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重新界定了非法证据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8007.html -
了解详情
公正审理,而法院不依法作出相应处理或主动进行再审的。另一方面,至于检察机关调查收集证据的范围,著名学者杨立新的主张代表着主流观点,值得借鉴。即限制在 诉讼法教程》[M],法律出版社,1998,69页。 [8]黄松有主编:《民事诉讼证据司法解释的理解与适用》,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3月出版,第180-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2156.html -
了解详情
的证据,如违反国家保密法、违反公序良俗、采用有伤风化的方式收集证据,应当予以排除。这些行为取得的证据可能属于以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或者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方法取得的 举棋不定,要解决或采纳或排除的不一致的问题,最好还是由最高人民法院对《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六十八条再作具体的规定,因为这是最权威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8825.html -
了解详情
构筑诉讼大厦最为可靠的基石。 同刑事、民事诉讼一样,在行政诉讼中,法院裁判认定事实不但要靠证据,而且只有经过双方当事人质证的证据才能作为定案依据,这是诉讼公开 七种形式才具有法定效力。行政诉讼法第33条规定:“在诉讼过程中,被告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据。”而该法第34条第2款规定:“人民法院有权向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289.html -
了解详情
,故意制造与客观事实不符或相反的材料,并意图引起民事诉讼的证据。诉讼中伪证是指在民事诉讼开始后,诉讼当事人及其参与人意图通过法院的审判,达到损害对方(或 和合法性这“三性”来认证。笔者认为仅这样还是不够的,还应该解决好证据是否应被采纳及如何确定证据的证明力这两个方面的问题。为防止当事人提交的伪证被作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968.html -
了解详情
H.L.Packer)创立了犯罪控制模式和正当程序模式的学说,随后便出现了各种刑事诉讼模式学说,“模式”一词开始被广泛使用。[8]《现代汉语词典》言,“模式”是 的问题(如是否强调调解,如何进行调解,法院是否收集调查证据,如何收集调查证据等)既是民事审判方式中的问题,也是民事诉讼模式上的问题;而单方面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010.html -
了解详情
,故意制造与客观事实不符或相反的材料,并意图引起民事诉讼的证据。诉讼中伪证是指在民事诉讼开始后,诉讼当事人及其参与人意图通过法院的审判,达到损害对方(或 和合法性这“三性”来认证。笔者认为仅这样还是不够的,还应该解决好证据是否应被采纳及如何确定证据的证明力这两个方面的问题。为防止当事人提交的伪证被作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1970.html -
了解详情
证据的查阅、复制、摘抄的权利以及经证人或者其他有关单位和个人同意可以向他们收集与本案有关的材料,或者经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的许可,并且经被害人或者其近 载《学术研究 》2002年第2期。 [2] 参见宁新海:《浅议建立我国民事诉讼证据交换制度》,载《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888.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