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破坏了犯罪构成及其既遂认定标准的确定性。 就个人贪污而言,只要行为人基于非法占有目的,利用职务便利,使公共财物脱离单位的控制并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就 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得出行为人不准备将余下的财物进一步用于业务活动,而一定是非法据为己有的结论呢?由此可见,如果我们普遍使用扣除法,必然导致在整个犯罪案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6449.html -
了解详情
履行作了积极的努力,即使给对方造成经济损失,也不能据此认定行为人有非法占有目的。 4、履行合同的诚意不同。合同诈骗的行为人在签订合同之后,根本不履行 损失。 5、对标的物的处理方式不同。合同诈骗行为人取得财物多用于挥霍或者其他非法经营活动,毫无准备履约,也不准备偿还。而利用合同进行欺诈的行为人,在取得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5608.html -
了解详情
规定处罚。2000年7月13日最高法院《关于对为索取法律不予保护的债务非法拘禁他人行为如何定罪问题的解释》规定,行为人为索取高利贷、赌债等法律不予 该错误是否可以避免。因为......所以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因此,该错误不影响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至于说该错误到底是否可以避免,双方可以结合最高法院司法解释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8636.html -
了解详情
构成其他方面进行阐述,使两者的区分成为以客体为中心的有机整体。 [关键词]所有权 占有 客体 盗窃罪 侵占罪 盗窃罪和侵占罪在理论上区分并不困难,而且形成了几种 只有一个犯罪的,这时持有关系的认定也是十分困难的。 (二)从非法占有目的与持有财物的时间先后关系来区分 侵占罪与盗窃罪的关键区别在于,前者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3410.html -
了解详情
财产罪。这是因为,毁弃型财产罪不要求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不存在转移占有的问题,因此无法用本权或占有的概念来说明其行为特征。日本刑法理论是 。理由如下: 首先,犯罪动机是指激起和推动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心起因。犯罪目的是指犯罪人希望通过实施犯罪行为达到某种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50)犯罪动机是犯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187.html -
了解详情
1997年刑法典将1979年刑法典中的反革命罪修改为危害国家安全罪,取消了反革命目的的规定。在笔者看来,这是中国刑事立法摆脱意识形态桎梏、朝着立法科学化迈进 :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 [5]刘宪权,吴允锋.论金融诈骗罪的非法占有目的[J].法学,2001(7). [6]顾晓宁.简析票据诈骗罪的主观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5364.html -
了解详情
,或者虽有条件采取保护措施但实际上并未采取措施保护的,都属于无备;否则,如果占有人已经注意到了财产将要被侵犯的事实,并且采取措施予以保护的,行为人又通过强力 抢夺罪处断,这无疑是值得研究的。 从刑法理论上讲,抢夺罪既是出于非法占有目的的直接故意犯罪,自应有诸种犯罪形态存在的余地,并且其犯罪形态的界定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2394.html -
了解详情
uberschiebende Innentendenz ) 。他认为,德国刑法中所规定的、作为盗窃罪的主观要件的非法占有目的,就是其适例。与成立故意必须有与故意内容相对应的客观要素 论。另外,他把包含有主观违法要素的犯罪分为表现犯、倾向犯、目的犯三种。现在,主观违法要素的概念在德国刑法学中被广泛承认。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1031.html -
了解详情
uberschiebende Innentendenz ) 。他认为,德国刑法中所规定的、作为盗窃罪的主观要件的非法占有目的,就是其适例。与成立故意必须有与故意内容相对应的客观要素 论。另外,他把包含有主观违法要素的犯罪分为表现犯、倾向犯、目的犯三种。现在,主观违法要素的概念在德国刑法学中被广泛承认。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0269.html -
了解详情
使得后一行为因故意杀人而劫财应依抢劫罪论处有了社会的刑罚心理而非刑法上的根据。而非法占有目的的限定,可以使司法实践中很多疑难案件迎刃而解。另外,即使是在第二种情况下如果行为人已经占有,为了窝藏赃物、抗拒抓捕,而使用暴力、胁迫,是否应该依抢劫罪论处,这也还值得商榷。因为使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6580.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