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外,也是阻却不法或阻却构成要件该当的要素{34}。客观归责理论是在刑法因果理论之外提供一个评价标准,来认定行为与所造成的构成要件结果间的结果归责。 种看法是,客观归责是构成要件,而且是客观构成要件的问题,它是没有明文的客观构成要件要素,是因果关系之外的另一个没有明文的构成要件要素,并且是限制可罚性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12848.html -
了解详情
之外,也是阻却不法或阻却构成要件该当的要素{34}。客观归责理论是在刑法因果理论之外提供一个评价标准,来认定行为与所造成的构成要件结果间的结果归责。 种看法是,客观归责是构成要件,而且是客观构成要件的问题,它是没有明文的客观构成要件要素,是因果关系之外的另一个没有明文的构成要件要素,并且是限制可罚性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12828.html -
了解详情
、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也可证明行为人主观上存在明知。 五、对因果关系的认定:《刑法修正案(八)》生效后的影响 对于本罪的基本犯而言,司法机关不需要对 、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的犯罪活动,危害结果是由哪个危害行为所造成的易于查清,因果关系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对于犯罪人数众多,涉及产、购、销等多个环节,造成众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1479.html -
了解详情
,是一种必然的现象。{4}(P319)因此,希望通过因果关系和心理责任论来确立刑法责任的归属问题绝无可能。如同Delbruk所说,对事实进行调查,对犯罪 被害人必须被视为决定因素之一,行为人和被害人之间通常建立着一种邪恶的共生关系。{6}(Piii)其他学者的实证研究也表明被害人往往对犯罪的发生起决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5460.html -
了解详情
救助义务。因为刑法中的结果,并不是抽象的结果,而是具体的结果。被害人是溺死还是被砍死,实际上是两种不同的结果,否则,无法讨论因果关系问题。而且 ,C.H.Beck 2003,S.683f。 [16]参见[日]山口厚:《新判例から见た刑法》,有斐阁2008年版,第41页以下。 [17]参见前引⑺,韦塞尔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9959.html -
了解详情
类型的规范要素,应当限定为亲子、建筑物的所有者、租用者、管理者这样的,基于身份关系、社会地位而在社会生活中持续性地负有保护、管理义务的场合。(28) 但是,第一 义务。因为刑法中的结果,并不是抽象的结果,而是具体的结果。被害人是溺死还是被砍死,实际上是两种不同的结果,否则,无法讨论因果关系问题。而且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9934.html -
了解详情
的根据,所以,在这里讨论作为已然之罪和刑事责任之间的关系。罪与刑之间的这种因果关系不同于刑法因果关系,后者是指行为人的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存在的有刑法意义 的个别化问题,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定罪问题。其次还存在一个量的个别化问题,这就是通常说的量刑问题。[28]罪与刑的因果关系,构建了定罪与量刑的逻辑关系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7205.html -
了解详情
故有纵的共犯之称,②这对于正确揭示共同犯罪行为与犯罪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是有道理的。对此,日本刑法学者牧野英一曾经指出:我们认为应从如下两个方面观察共犯关系: 等人提倡的客观的归责论,也是一种有力的学说。它认为,因果关系问题与归责的问题应当加以区别,前者根据条件说进行判断,后者则根据客观的归责论进行考虑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7178.html -
了解详情
论的不足或社会行为论为基础而引入了人格行为论的人格因素,均未导致对刑法中行为问题认识的深入,因此,作者认为,社会行为概念是较完整地实现了刑法中行为 问题上,提出资格主体与身份主体的区分,指出一定的人要成为犯罪主体进入刑事法律关系领域,必须事先要取得一定的资格,犯罪主体实际上是以这一主体事先达到刑事责任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1782.html -
了解详情
归责的情形并非为解读被害人过错与刑事责任之关系而设,其真正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刑法中的因果关系问题。Roxin提出的两种基于被害人过错而排除行为人 6] 笔者认为,相比风险创设理论,比较过错对被害人影响刑事责任理由的解释因脱离刑法特殊的责任构造而显得抽象且粗糙。Bergelson提出的三项理由均难以成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1065.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