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之必要。其次,法官在诉讼中充当调停人的角色,有利于维护审判权的独立和和解协议的公信力,防止审判权的扩散,否则社区志愿人员、教会人员、警察和检察官 只是人民法院对刑事被告人减轻处罚的酌定情节。因此,司法实践中有赔偿能力的附带民事诉讼被告常因有后顾之忧而不愿积极履行赔偿责任。 笔者认为,被害人与加害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0020.html -
了解详情
案件中,加害人与被害人都是熟人,犯罪的发生大都因琐事纠葛、邻里关系等民事纠纷引起,犯罪人人身危险性较小,社会危害性较低。犯罪发生后,犯罪人与被害人之间 给被害人造成精神损害的案件,如侮辱、毁损名誉等。 在程序处理上,双方达成和解协议的,可以作为从轻、减轻或判处缓刑、免予刑事处罚的依据。 结语:刑事和解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7585.html -
了解详情
承诺,双方达成一致,和解协议即告成立;如果对方不满意要约条件,还可以提出一个新的条件,也就是提出一个反要约,如此反复,最终达成协议。在民事诉讼程序中,由于利益 ,两种方式并不是完全区分开来的,在相当多的情况下,纠纷的解决需要两种方式的综合运用。因为民事纠纷往往并不是表现为独立的一个争议,往往是由几个或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6769.html -
了解详情
适用范围严格限定于:1.轻伤害案件。主要指具有下列情节:邻里、亲友之间因民事纠纷引发的;出于义愤或者防卫目的而实施的;受害人有过错的;其他具有法定从轻、 法杂志2008.9月号91-95页)、冯仁强撰写《刑事和解反悔行为的认定与处理兼议刑事和解协议的审查标准》(《西南政法大学学报》(重庆)2008年第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6124.html -
了解详情
中的自行和解与法官调解程序的直接结果都是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归属的连带解决,基本目的都在于提高诉讼效率、加快审案速度、解决司法资源的现实问题,而不是被害人与加害 采用协商的形式解决刑事纠纷的,就应当被理解为是对刑事和解的规定。进言之,刑事和解的成立并不排除法官的调停,也不排除公权力对和解协议的审查。需要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4952.html -
了解详情
预防犯罪的效果。而恢复性司法对大量的轻微刑事案件乃至尚未构成犯罪的一般性邻里纠纷给予关注,尽可能在犯罪的早期阶段介入,通过化解人际关系、减少社区矛盾来预防 可以在社区工作人员提起的建议后,对具体情况进行审查,情况属实的撤销原和解协议,转交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立案并起诉。 6、社区矫正工作的参与 刑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3321.html -
了解详情
执行和解制度但尚需进一步完善。 1、明确和解协议的法律效力 由于执行和解是当事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处分自己民事实体权利和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权利的一种正当行为 由执行法院的上级法院依法定程序来裁决这种司法冲突。应该说法院作为审判机关是纠纷的终局裁判者,因此由执行法院的上级法院解决此种司法冲突有理论上的依据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1723.html -
了解详情
前程序规定,发挥审前程序的功能,提高诉讼效率。 (四).建立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 中国法院在审判方式改革以前,过于强调调解,以至于硬性规定高调解率。推行 调解。经过调解,双方能够达成和解协议,即可结案。从一些法院实践来看,当事人对这样的调解表现了极大的欢迎。同时,我国民事诉讼法及相关解释并没有规定法院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2981.html -
了解详情
完全失去意义。不仅不利于促使当事人及时行使权利,而且与及时次民事纠纷,稳定民事法律关系,促进民事流转的要求不相适应。因此,前述观点不可取。 二、 符合实体法的规定,就是在人民法院审判人员或者合议庭的主持下,当事人双方达成的调解协议,必须符合民法、经济法、婚姻法、继承法等各有关实体法的规定。⑩那么,调解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6298.html -
了解详情
无须审判而结束案件的途径 。审前程序正逐步成长为一种解决民事纠纷的自足性诉讼程序形态,具备了纠纷解决所需要的一切程序要件,其不依赖于其它程序,仅依靠自身 成本。 3、 初步审理。 对于法官在开庭审理前主持当事人整理争点和证据、促进和解的活动,实务界有多种名称:准备庭、预备庭、预审庭、审前听证会、审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3856.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