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实在在反映出肇事者真诚悔罪的诚意,因此应该认定为自首。 这三种观点对于交通肇事逃逸后又自动归案的自首都没有异议。不同之处在于,狭义说和折中说都认为 不受犯罪性质、犯罪种类的限制。 2,我国最高司法机关曾针对司法实践中漠视交通肇事罪中自首认定的情形,有过专门的肯定性指导意见。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2201.html -
了解详情
共识(有人根据司法解释的规定认为是不逃避法律追究,有人认为是不违反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0条规定的义务),但几乎没有人把它等同于自首,最多只能算 嫌疑人的投案行为认定为自首。 综上所述,我国《刑法》所规定的交通肇事犯罪法定刑的基准状态是不逃逸且无其它特别恶劣情节,而非一般自首。一般自首情节同样可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3081.html -
了解详情
主观恶性和客观行为的角度规定了三档法定刑,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 交通肇事犯罪规定的第一档法定刑的情形,是行为人造成重大交通事故未逃逸的情况。原文认为,对于交通肇事犯罪的行为人,应把主动接受法律追究作为基准状态,把逃逸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1916.html -
了解详情
不作为的故意犯。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车人出于不同动机指使肇事人逃逸时,对被害人的死亡结果实际上也是持放任态度,即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 是立法机关的职权范围,而司法机关无此职权。第三,将交通肇事后的指使逃逸行为规定为交通肇事罪违反了共同犯罪的规定。我国《刑法》第25条明确规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934.html -
了解详情
逃避法律追究逃离事故现场的,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由此可知,交通肇事导致的伤亡结果、对事故所负责任的大小以及事故发生后的逃逸行为共同组成了该种情形下 、破坏现场等有碍行政责任认定、试图逃避法律追究的行为,即推定当事人对该交通事故承担全部责任,使得事实上原本并不对事故承担全部或主要责任的行为人因实施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92336.html -
了解详情
被追究刑事责任。 本案中,根据我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的规定,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属于交通肇事罪的一种从重处罚的量刑情节。在对甲进行定罪量刑时,应 行为,是基于事故责任划分的行为,并不是定罪量刑行为,故而在量刑中对甲的逃逸行为予以考量,并不违反禁止重复评价原则。 例如:成都市锦江区人民法院(2017)川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89000.html -
了解详情
的抢救伤员与财产、报案、接受处理的义务,为逃避法律追究逃离事故现场的行为。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动机一般是逃避抢救义务以及逃避责任追究。这种动机是积极的心理活动。虽然 恶性并不深。因此,对其处理不宜过重,具体把握尺度也宜宽不宜严,所以要对逃逸行为的时间和空间作必要的限定。本案中,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张某将车开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33238.html -
了解详情
至某路段时撞到由东往西步行横过道路的行人罗某,造成罗某重伤乙级的交通事故。事故发生后,被告人魏某驾车逃离现场。广昌县公安局交警大队认定被告人魏某应 损失无法得到赔偿、案件查处难度增大等等,所以加大了对肇事后逃逸行为的惩处力度。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对“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21688.html -
了解详情
扣押期限不得超过三十日,案情重大、复杂的,经本级公安机关负责人或者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三十日;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第三十条 公安 侦破线索。发出协查通报或者向社会公告时,应当提供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基本事实、交通肇事逃逸车辆情况、特征及逃逸方向等有关情况。第三十四条 接到协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40704.html -
了解详情
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5 条第2 款的规定展开分析论证。 [关键词] 交通肇事罪 共同犯罪 共同过失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第25 条 法律方法》第5 卷,第275 284 页。 〔15〕 参见龙在先:《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及其相关问题研究》,载邱兴隆、杨凯主编:《刑法分论研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7455.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