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对1996年案卷移送制度改革的反思 近年来的司法实践表明,1996年刑事诉讼法修改对案卷移送制度的改革并未达到预期的目的,同时还衍生了一些问题。 的显然是制度性症结,就是立法规定不合理、不科学:我国审限制度的不合理性是明显的,其一是法官究竟应当在多长时间内审结案件,是否应当限定一个具体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01833.html -
了解详情
更可靠的路径,毋宁是证据制度的改革与完善。也正是在此冤狱治理的司法背景下,两个证据规定才应运而生,并对我国非法取证的防控问题[9]和死刑案件证据 制度改革的墓本理路仍莫衷一是。综合而言,关于证据制度的改革方式主要有三种学说:第一,统一证据规则说,即制定一部包含刑事诉讼证据、民事诉讼证据、行政诉讼证据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3884.html -
了解详情
程序产生的强制医疗裁判,也可能是通过游离于正规司法程序之外的幕后行政式运作得出的,因为在我国司法实践中,法官抛开庭审内容,在办公室自己拍板决定或者请示领导批示 中的人权保障机制兼谈我国劳动教养制度的立法改革》,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5]关于保安处分的行政法性质,参见王以真主编:《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2203.html -
了解详情
兵团人民检察院、公安局、司法局、监狱管理局: 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刑事诉讼制度,根据中央关于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总体部署,经过广泛深入调查研究,最高人民法院、 、数量、质量、名称等注明是否清楚。 (三)物证、书证在收集、保管及鉴定过程中是否受到破坏或者改变。 (四)物证、书证与案件事实有无关联。对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5933.html -
了解详情
三机关相互配合原则、庭外调查、证据展示等原则、制度进行审视,并提出自己的改革构想。 1、相互配合原则。我国《宪法》第135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 ,当事人对鉴定人是否中立也更为敏感。 目前,我国的司法鉴定虽有较大的发展,但是在鉴定体制、鉴定程序和相关制度上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规范化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9538.html -
了解详情
不一致,也许能够被理解为表现了目前在法院系统内尚未就法院调解制度的改革形成较明确的共识,显示着这项改革的方向在司法实践中还非常地不确定。这样的情形与学术界 出版社,2001年。 ---------- 注释 *本稿是关于我国民事诉讼一审程序运作状况调研课题的成果之一。部分内容已作为王亚新、徐昕、傅郁林、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6833.html -
了解详情
来看,2005年10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的《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可以看作是对我国司法鉴定体制无序与失范的改革。 同其他很多从纸面上看起来很美好的改革措施一样,《决定》的颁布并没有治愈我国鉴定制度的内伤,至少从施行后三年来司法实践的现状来看,效果并不明显。究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0224.html -
了解详情
(相对于原始证据)等。就此而言,值得指出的是,在中国的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制定的关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司法解释中,出现了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这种不 实践需要严重不符,书面性的鉴定结论是书证中心主义的反映,不利于维系法庭证据调查制度的正当性,因此,应当对其进行改革;我国应当借鉴德国区分鉴定人与专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9934.html -
了解详情
法三机关相互配合原则、庭外调查、证据展示等原则、制度进行审视,并提出自己的改革构想。1、相互配合原则。我国《宪法》第135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 ,当事人对鉴定人是否中立也更为敏感。目前,我国的司法鉴定虽有较大的发展,但是在鉴定体制、鉴定程序和相关制度上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规范化、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6742.html -
了解详情
国外的经验,提出了建立我国庭前交换证据制度的设想并在有的法院付诸实践。最高人民法院也于1998年通过了《关于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问题的若干规定》,并在第 听证、查证和认证。这样,既可以避免法官介入对案件鉴定结果的争议,也有利于趋利避害,保持司法的独立和程序的公平与正义。(六)对质证要构建强式当事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481.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