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打破和公民法律意识的觉醒,这种立法格局应逐步改变,应该强调民事责任为主,兼采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的立法格局。惩罚性赔偿对私人诉讼的鼓励无疑会促成这一格局的 原理和社会学上的统计法,将客观上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为因果关系说明要素之一。参见陈聪富:《因果关系与损害赔偿》,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版,第7页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3831.html -
了解详情
明确规定的国家,如德国、日本等国,都是在理论上承认原因自由行为的刑事责任的。我国刑法也没有对此进行专门规定,但刑法典第18条第4款关于醉酒的人 行为时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结果惹起行为时处在无责任能力状态,并且原因设定行为与结果惹起行为之间具有相当因果关系,即足以认定犯罪故意或者过失,不存在判断结果惹起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61317.html -
了解详情
责任倒置并不能改变举证责任与不能举证结果的因果关系,在责任倒置后不能完成证明责任的一方当事人,仍然要承担败诉的后果。 如果在刑事诉讼中存在证明责任的 犯罪是指由于被告人占有某种法律禁止或者违反法律规定的物品而认定被告人犯罪的。我国刑法中规定的持有型犯罪包括巨额财产来源不明、持有毒品、持有枪支弹药等几类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0609.html -
了解详情
挤的刑事政策,追溯到和合文化,我认为如果从因果关系上去解释很难得出一个很明确的结论。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从建国以来就是一个一以贯之的政策,而我们现在在 权到重新发现被害人 历来认为,调整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的民法,和调整国家与个人的关系的刑法之间具有区别,民事责任与刑事责任,基本上也是具有各自的领域,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1893.html -
了解详情
承担,被告不承担任何举证责任。这样一来,检察机关就必须证明被告的行为与社会公众受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实践证明,这往往很难做到。诚如日本刑法学者藤木英雄所说,“当 推定的办法,即如果企业不能证明他人受到损害与企业行为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则推定企业有罪。但是在刑事诉讼中,这种推定的做法违反了罪行法定原则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480.html -
了解详情
重伤、死亡的结果发生,则不应追究其刑事责任。因为行为人所实施的行为与受害人重伤、死亡的结果存在间接的因果关系,且行为人的主观恶性也不大。三、对“ 笔者认为,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应对抢劫枪支、弹药、爆炸物罪承担刑事责任。刑法第263条规定,犯抢劫罪,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有刑法规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768.html -
了解详情
也应建立在主客观相一致的基础之上,所以,主客观相一致原则和犯罪构成理论二者的关系上,前者是后者的基础性原则,后者是在定罪理论上的具体应用和体现。定罪过程 比较轻微的,其程度相当于我国的行政违法。可以说严格责任适用的危害行为的严重程度与我国刑法中规定的刑事责任的严重程度不相适应,我国已经对此类行为规定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938.html -
了解详情
于外界的身体活动与随之而引起的外界变化构成的。社会行为论认为,刑法上的行为是指具有社会意义的有意识的身体动静和在现实社会中的因果关系,因此人在社会 ,规定了更重的法定刑。那么,这样规定伴随行为刑事责任的依据是什么?其中有无合理性? 从新刑法规定的倾向看,伴随行为之间具有牵连关系(注:所谓“牵连关系”,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152.html -
了解详情
信息,也就是说,信息的获取是行为人基于对相关事务的主管、负责与经手而合法知情,与职务便利之间具有因果关系。这就排除了以下两种情形:一是无意获取未公开 中的侵权行为,尤其是在未来社会诚信体系初步完善后,追究老鼠仓行为民事责任与刑事责任的依据有望统一为信托理论。当然,基于操作性的考虑和防止沦为口袋罪的恶果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27190.html -
了解详情
处罚条件与不纯正的客观处罚条件,纯正的客观处罚条件是纯粹的刑罚限制事由,当然与责任原则不存在紧张关系。不纯正的客观处罚条件则包括伪装的刑罚加重事由与被 )依法追究醉酒驾车犯罪案件的紧急通知》强调,刑法第133条之一规定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予以追究刑事责任,虽然没有规定情节严重或情节恶劣的前提条件,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84063.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