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构成,那么按照罪刑法定原则当然不构成犯罪;如果行为人的行为不具有社会危害性,即使形式上符合犯罪构成,那么也不构成犯罪。而法益侵害的客观判断标准正与立法 ,从而在司法环节大大弥补了立法的缺陷,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放任立法的粗糙,毕竟,立法的恰当精确是罪刑法定原则得到贯彻的首要前提。在此例中,于立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12129.html -
了解详情
的差异,仅以教唆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而入罪,正是突破罪刑法定原则的表现所在。其二,处罚失败、无效教唆会导致刑罚不均衡的局面。根据处罚立场,被教唆者连犯罪预备 趋势。(42)在本文看来,之所以存在扭曲之感,是论证方法有错误。共犯从属性是原则上解决共犯的客观不法成立的理论,但上述所谓从属性说和独立性说对未遂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01886.html -
了解详情
正犯概念的方向解释 承认单一正犯概念,从根本上讲,会产生和罪刑法定原则的紧张关系,从而与法治国立场相抵牾。具体表现在: 1.单一正犯概念将因果关系 已被抛弃的共犯独立性说的老路(正犯的实行行为对教唆者、帮助者而言,不过是牧野英一所说的因果关系的经过或者木村龟二所说的客观处罚条件(59),进而从根本上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73101.html -
了解详情
是不处罚无辜、不重罚轻罪,正确贯彻罪刑法定原则应当是,依据刑法契约精神,在不突破底线的前提下,入罪坚守合法,出罪(含从轻发落)注重合理。⑺ 正义的要求,符合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精神和社会管理创新的客观需要,符合刑罚执行社会化的国际发展走向。社区矫正理论的中国特色体现在: 1.体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我国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79779.html -
了解详情
行为的定型性,与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旨趣相契合。另一方面,该说将(直接)正犯理解为亲自实施基本构成要件行为、直接引起法益的犯罪类型;共犯是以教唆、帮助等 版,第356页以下。另外,还有学者赞同重要作用说,参见刘艳红:《论正犯理论的客观实质化》,《中国法学》2011年第4期。 [6]参见柯耀程:《参与与竞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00808.html -
了解详情
的犯罪,而不追溯适用于其施行之前的犯罪,这是国民预测可能性的客观要求。[11]禁止事后法是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为人们对自己的行为具有一个准确可靠的社会预期 明白性时,才许可溯及之。[23]这同时也是贯彻溯及力原则保障公民权利的宪法功能的体现,更符合宪法的人权保障精神这一价值追求。 其次,我国刑法的制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3553.html -
了解详情
的犯罪,而不追溯适用于其施行之前的犯罪,这是国民预测可能性的客观要求。 [11]禁止事后法是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为人们对自己的行为具有一个准确可靠的社会预期 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显得非常必要,这不但是增进宪法与部门法互动的一种机制,同时也是贯彻宪法价值观的应有之义,从这个意义上讲,有必要对这些人加以适当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0498.html -
了解详情
80年代初,围绕着学习贯彻新中国的第一部刑法,一些刑法学者敏锐地提出,中国刑法体现了罪刑法定的原则。由此引起了刑法学界关于罪刑法定原则的讨论。有的学者认为, 所倡导的严格意义上的罪刑法定来否定现实的法治国家的罪刑法定原则;有的学者客观地比较罪刑法定与类推的优劣,指出罪刑法定比类推更有利于实现刑法的预防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8760.html -
了解详情
刑的条件与范围。 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与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一样,是等价时代所确立的罪刑法定原则的重要内容。其同样自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开始,为 犯罪的习惯评价与道德评价,以法律责任取代犯罪的客观责任与主观责任,以罪刑法定取代罪刑擅断,以作为立法结果的刑法规范制约刑事司法者,避免其基于未经刑法认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8746.html -
了解详情
的刑法渊源是普通法和制定法并存,这是其独特之处,此外,其诉讼制度、犯罪构成理论、罪刑法定原则的内涵、刑事实体和程序的界限等,均具有其独自的特色。 不法行为和提高诉讼效率,从而保障行政法和民法的贯彻执行。因此,没有必要破坏犯罪构成的合理架构和违背无罪推定原则而在刑法上确立严格责任制度。对英美法系国家认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8121.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