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影响,但在民法法典化之后,民事法律规范集中体现为民法典,解释者无论是在法律文本的收集整理方面,还是在民法体系中来探究文本意义的准确性方面,都更为便利。民法典的制定乃基于法典化的理念,即将涉及民众生活的私法关系,在一定原则之下作通盘完整的规范。[40]另一方面,在21世纪,一部理想的民法典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5776.html -
了解详情
的独特视角在于:将规制犯罪的法律及其运作过程也纳入犯罪原因序列,着力从作为主观评价的社会反应与作为社会事实的犯罪行为相互关系立场揭示犯罪的生成过程。将社会反应 的抽象行为,其适用对象也不是特定的个人,而是一般意义上的共性人,(注:参见[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73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5707.html -
了解详情
可以认为,行为能力要求有比责任能力更高的意思能力。因为,法律行为旨在追求一种法效生活,需要有交往关系中平衡和合理计算利益的智慧,所以应该有较高的意思能力, 意思能力较之于处于判断层次上的识别能力程度要高得多。参见李庆海:《论民事行为能力与民事责任能力》,《法商研究》1999年第1期,第69、70页。)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99896.html -
了解详情
限制)中,从偏重于事实层面的考量向偏重于价值层面考量的转移。相当因果关系当然也有法律价值(政策)的渗入,但其基础还是自然规律或者说公众的一般认识,法规目的说 ,甚至呈现出一种明显的倒退。 七、结语 本文专门论述侵权故意与过失的区分及其意义。其实质主要在于论证故意侵权的独立性:即,在侵权法上,故意与过失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99895.html -
了解详情
因果关系是损害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联系,是哲学上因果关系的特殊形式 [2]。正如哲学上因果关系及其发展变化是客观的,并存在一定规律性,可以为人们所认识掌握 因果关系司法认定上的无序状态得以改观。第二、强化对民事主体契约及侵权损害赔偿法律关系的调整与保护,最大限度的优化配置各经济要素,稳定和协调市场结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0129.html -
了解详情
并对从法律条款与事实的结合中自动产生的解决办法赋予法律意义。毕玉谦:《民事证据法及其程序功能》,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79-81页。 [2]能动主义的法官有 。 [52]杨荣新、肖建华:论民事审判方式与证据制度完善,载陈光中、江伟主编:《诉讼法论丛》(第1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355页。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62579.html -
了解详情
过程中了解与构建案件事实的基础。在清代缺乏严格的、明确的诉讼程序及足够可资适用的民事法律的情形下,官员裁判案件时的大前提一般无法建立在既有的法律上。 ,即利益衡量论,法官查清案情事实后,不急于寻找本案适用的法律规则,而是综合本案的实质,结合社会环境、经济状况、价值观念等,对双方当事人的利害关系作比较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6846.html -
了解详情
之间的制度化的相互作用来获得某种形成秩序的共同规范,而是居高临下地直接对当事人之间的关系反复进行的微调整, 4](P107)在这种作为行政之一环的司法之下,实定性私法 端:《韦伯论中国传统法律韦伯比较社会学的批判》(三民书局有限公司2003年版)。相关论文还有寺田浩明:清代民事审判:性质及意义,载《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3060.html -
了解详情
是这类纠纷所产生的多数人利益的共同性,即这类纠纷中的多数人一定意义上处于利益共同体的关系。因此,一个侵权行为所造成的损害,往往超越了个别损害的范畴,而可能 理论之新开展》,元照出版公司2005年版。{8}肖建国:《论民事证明责任分配的价值蕴涵》,载《法律科学》2002年第3期。{9}(日)兼子一、竹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1311.html -
了解详情
局限性,主要在于将横向、平等性等特征形式化地专属于民事法律关系所有。这实际上就意味着,我们把形式化平等的商品交易关系及其法律调整领域的真理,不加区分地任意推广到 王保树:《论经济法的法益目标》,载《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5期。 [14]另外,有学者提出应该确立竞争权这个有意义的观点,但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0936.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