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法院则有 权调查对案件有意义的事实和收集证据,……”。原苏联民事诉讼法学家多勃罗沃里斯基更明确地指 出:“苏联诉讼的证明制度的一个突出的特征就在于,不仅当事人(原告人、被告人,参加案件的检察长 或被吸收参加案件的第三人)等有责任向法院提出能够证明自己要求的证据。而且法院也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537.html -
了解详情
的,另一方当事人无需举证。但涉及身分关系的案件除外。”当事人无需举证证明是指在审判上免除了当事人的证明责任或证明负担。在诉讼效果上,产生免证事实应当与法官依职权 :《民事诉讼证据失权制度初探》,第二届全国民事诉讼法学年会论文。9、毕玉谦:《试论民事诉讼中的司法认知》,《中外法学》,1999年第1期。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567.html -
了解详情
’辩论的。……由此可见,所谓苏维埃民事诉讼的辩论原则就是:当事人有权引证案件的实际情况和处分证据;检察长有权证明案件的情况,而法院则有权调查对案件有意义的 后果。将收集、提供证据的责任置于当事人的第三项理由是这样选择符合效率的要求。绝大多数民事诉讼的当事人是发生争议的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他们不仅最了解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379.html -
了解详情
森贝克的不适用规范说罗森贝克认为,民事诉讼中的证明责任问题,说到底,就是法官在争议事实真伪不明时如何适用法律的问题。罗森贝克是这样建构其证明责任 责任问题[M],吴越译,法律出版社,228页。[7](德〕罗森贝克,证明责任论[M],中国法制出版社,庄敬华译,4页。[8]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784.html -
了解详情
的各种公平、公正、正确司法的义务。但是,诉讼中的一些问题,例如,当事人的证明责任即当事人如果未能举证或举证不充分将承担的败诉风险负担,实际上并非属于诉讼 和民事权益得不到及时保护。这就背离了国家设置民事诉讼制度和当事人进行民事诉讼的目的。如果从维护人权的角度来看,任何人不得无正当理由因同一争议而受到两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234.html -
了解详情
认为,在行政诉讼中,为谋求两造当事人间平衡而展开的证明责任分配问题,如单纯参照刑事诉讼"有疑,则为有利于被告之认定"的原则,有疑,则为有利于被告或原告之认定。 奥。罗森贝克著:《证明责任分配论》,庄敬华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95页以下;「日」高桥宏志著:《民事诉讼法:制度与理论的深层分析》 ...
//www.110.com/ziliao/article-8294.html -
了解详情
认为,在行政诉讼中,为谋求两造当事人间平衡而展开的证明责任分配问题,如单纯参照刑事诉讼“有疑,则为有利于被告之认定”的原则,有疑,则为有利于被告或原告之认定。 莱奥·罗森贝克著:《证明责任分配论》,庄敬华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95页以下;「日」高桥宏志著:《民事诉讼法:制度与理论的深层分析 ...
//www.110.com/ziliao/article-8198.html -
了解详情
上的一项重要制度,基于民事诉讼中对当事人处分权的高度尊重以及辩论原则的拘束力,自认事实产生免除相对方证明责任并可为法官直接认定为判决事实之基础 12]田口守一。刑事诉讼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253.[13]贺平凡。论刑事推定规则[J].人民司法,2003,(3):10.[14]乔恩。R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972.html -
了解详情
给被告,因无借条或超过诉讼时效被判败诉,裁判符合法律正义,但原告却可能难以抑制道德义愤而通过私力救济追索;事实真伪不明时依证明责任裁判原告败诉,原告可能基于自然 》,《法律科学》,2002年第3期,第15-22页;翁晓斌:《论民事审判的正当性》,《现代法学》,1999年第2期,第73-77页。 [55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407.html -
了解详情
证明,必须比前者更为严格。事实上,正是基于上述法价值的差异,在美国某些州的刑事诉讼中,[43]对于辩方的证明责任形成了两种不同尺度:一种是辩方承担证明自己 参见蔡秋明:《举证责任:兼论刑事被告之地位及其举证义务》,载《台湾本土法学》2004年第2期。 [38]转引自李浩:《民事举证责任研究》,第127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5826.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