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者一个被追问的对象。原初的善与祖法伦理之间的同一被它们之间的基本性区分所取代”。显然,自然和自然法的新观念是哲学的产物,是在人们开始怀疑权威、怀疑 因此,对自然法的最佳形容乃是它为法律与道德之间的交叉点提供了一个名称。是否真有这么一个交叉点存在,就成为考验一切自然法思想有效性的最后试金石。 林国荣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764.html -
了解详情
真实性和对他人行为的无害性、可靠性不怀疑的主观态度,事实上是一种对对象的事先预测或愿望,因此它“本质上是有风险的”,因为预测毕竟不等于真实结果 著《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人权哲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 [5]国外有学者认为受其文化之决定,包括大陆在内的华人社会一直就是一个低信任度社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0344.html -
了解详情
功能上我们可以接受相对主义的观点,但却不能接受哲学相对主义。哲学上的相对主义、怀疑主义、非理性主义等否定性哲学在逻辑上是自相矛盾的。相对主义的原则是否也是相对 ,这也是胡塞尔现象学方法的根本意义。思维总是对什么的思维,思维必有对象,看来对象性思维是思想的本性,这是难以避免的。但是,日常生活和自然科学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29.html -
了解详情
特征的一种利器[10],但作为一种可能特殊的手段,鉴于其可能对使用对象带来巨大影响,在立法引入时可以为其设置严格的使用前提和程序要件。在 研究[J].中国法学,2006(1):129-137.) [12]这里有一个例外,即是如果被告人可能被判死刑的话,仍然要采用排除一切怀疑的证明标准,以示对死刑案件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79260.html -
了解详情
开展讯问活动,又不会引发侦查机关滥用讯问措施。这一标准明确了在掌握合理怀疑查问对象实施犯罪的证据之前的交代(或投案)成立自动投案,而对之后的交代( 概率更高;另外,即使犯罪嫌疑人已被采取了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强制措施”,其人身仍有可能并未被司法机关实际控制,如在犯罪嫌疑人被取保候审后脱保,监视居住后潜逃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22572.html -
了解详情
了怀疑,并进行反思和批判,继而这种怀疑、反思和批判演化为对现代性的激进反叛和彻底颠覆。这种反叛和颠覆最具冲击力者有二,一是后现代主义的解构和颠覆 种种尝试:先是中体西用派的价值本土论,继则全盘西化派的价值移植论,移植的对象主要是西方自由主义的基本价值体系。最后,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从前苏联输入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3930.html -
了解详情
证据(尤其是刑事证据)的属性历来受到特别的关注。不同时代的研究者对证据属性有如下一些概括:客观性、合法性、关联性、阶级性、主观性、真实性、相关性、法律性、多样性、 马斯认为:只有在与别的观察者对同一对象进行的讨论和辩论中,陈述的真实性与正确性才能得到检验。在充满陈述、怀疑与辩论的对话过程中,陈述不断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6336.html -
了解详情
证明对象从而对证明责任的分配和证明标准的界定产生如下影响:推定改变证明对象后,控诉方仍需承担证明责任,其既有义务提出证据对基础事实加以证明,也有义务承担 时,其财产应被视为贪污所得。这里的合理满意远远低于使人确信或者使人排除合理怀疑的程度。 尽管允许反驳是推定的一般规则,但在贪污贿赂犯罪推定中,被告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6325.html -
了解详情
事实的事实论据的决定性因素;第三,是指证据的证明力必须和所要证明的对象范围一致。它能证明什么就运用它证明什么,具有多大证明力便运用它来证明 ;第五个级别是表见证据(prima facie case),即仅根据公诉方的证据可以排除合理怀疑地相信被告人有罪,适用于提起公诉的决定;第六个级别是排除合理怀疑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5001.html -
了解详情
的程度,甚至不需要证明至盖然性占优的程度,只要有实质的、独立的证据证明犯罪行为已经发生,且全部证据能够排除合理怀疑的证明被告有罪。[36]其后的United States v.Melvin案和1991年的United States v.Harjak案继续沿用了Smith案中的证明标准。联邦最高法院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8329.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