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国,控诉法院受一审法院肯定性事实和否定性事实的认定的拘束,也包括证明责任裁判的拘束。这些认定对一审裁判的重要性在所不问。[25] 在这里,特别需要注意的是 2009年第1期。 [3]陈桂明、侍东波:《试论民事诉讼法学的进路以2006年研究成果为对象的总结与分析》,载《中国法学》2007年第2期。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1741.html -
了解详情
的存在但是决定(无论以何种理由)不对此发起调查,这就让本仲裁庭不愿意免除埃及在本仲裁程序中的证明责任。{10}116其二,仲裁庭注意到,应该由埃及承担证明贿赂行为 论证明的相对性》,《法学评论》2000年第4期;毕玉谦:《试论民事诉讼证明上的盖然性规则》,《法学评论》2000年第4期;刘金友:《实践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5073.html -
了解详情
会导致程序不安定,认为发生转换的证明责任是属于提供证据责任,即主观证明责任{10}。 (3)我国台湾地区 我国台湾地区民事诉讼法第277条于2000年修正为 的法律效果{13}。 (三)证明标准降低说 德国将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设定为确信真实或高度盖然性的标准,由于设定较高的证明标准,以至于在司法实践中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6964.html -
了解详情
对抗时的特殊形式。当事人通过证据契约,以合意方式行使其在诉讼中证明权,证据契约显示了当事人在民事诉讼中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同时契约本身又直接约束了当事人的诉讼 :《民事诉讼法新论》,三民书局2000年版。 {17}张卫平:论民事诉讼的契约化完善我国民事诉讼法的基本作业,载《中国法学》2004年第3期。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3312.html -
了解详情
责任的分配也与民事诉讼类似,都遵循谁主张,谁举证的基本原则。自诉人作为自诉案件的原告一方,是诉讼的发动者,自然负有不可推卸的证明责任。我国刑事诉讼法 [13]参见宋世杰著:《举证责任论》,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88页。 [14]学术界曾就证明责任与举证责任的相互关系问题分别提出了同一说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4661.html -
了解详情
的法律规范总称。当然,这种规范不可避免地要对民事诉讼当事人和法院调查收集证据行为,以及当事人的证明行为和法院认证行为产生影响或对其行为产生指导和调整的 的一个明显差异是,在现代民事诉讼对当事人举证责任的强调和法官职权调查收集证据越来越弱化的趋势下,民事诉讼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将主要地适用于当事人个人收集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3414.html -
了解详情
被通知出席法庭审理,要么在法庭上只能作为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参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审理活动。至于被害人作为公诉案件当事人的身份,则不是为法庭所无意忽略, 充分的局面。[18]再次,出庭支持公诉的检察官同时承担着证明被告人有罪和提出量刑建议的责任,这两种性质不同的证明责任会造成检察官将定罪与量刑混为一体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0355.html -
了解详情
受理后,原告或被告都可以申请适用示范性诉讼程序。当事人申请时要对全部诉讼的共同事实问题或法律问题进行陈述,证明进行示范性诉讼具有必要性。法院许可申请后要在联邦 年12月9日。 [46][美]史蒂文苏本、玛格瑞特伍:《美国民事诉讼的真谛》,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226页。 [47][德]海茵克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5214.html -
了解详情
嫌疑人的犯罪行为予以及时制裁和打击,而且基于附带民事诉讼的民事赔偿责任也无法及时获得实现。本文认为,依据我国已经加入的《联合国反腐败公约》[4]第57条第3 两种对立观点,一种是分离论,认为基于附带民事诉讼的本质属性,应当将其从刑事诉讼中分离出去,有利于确立不同诉讼的证明规则,有利于推行对抗式庭审程序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4958.html -
了解详情
体现程序本位理念中程序刚性要求,是程序独立价值观念转变的有力证明。 三、我国民事诉讼法律责任制度的现状 客观地讲,我国的《民事诉讼法》等法律中关于民事 诉讼参与人及其他人所承担的民事诉讼法律责任是我国民事诉讼法律责任制度的主要组成部分,具体体现在《民事诉讼法》第十章对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之中,而关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3650.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