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排除还是由法官依职权排除,合法性发生争议时证明责任由哪一方当事人负担,法院在诉讼中的哪个阶段做出排除与否的决定。民事诉讼的根本目的是在发现真实的基础 68条》,《现代法学》2004年第2期。 [10][德]罗森贝克:《证明责任论》,庄敬华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104页。 [11]同上书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7339.html -
了解详情
而官员个人承担责任的机制则是维护这种效忠的主要技术性手段。这在重罪案件中的复核制度以及民间词讼不加限制的上诉中得到了体现。 四、古罗马民事诉讼程序的三 东京有斐阁,1975年版。转引自王亚新:《对抗与判定:日本民事诉讼的基本结构》,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1页。 [58] 前引马克思韦伯《经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6271.html -
了解详情
的事实主张不能提供证据或者提供证据之后仍然不能对自己的事实主张加以证明的不利后果。因此,我国民事诉讼中的证明责任是客观意义上、结果意义上 的影响[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 [5]黄娟.论民事诉讼中当事人的知情权[J].法学评论,2004,(1). [6]屠振宇.宪法隐私权研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6210.html -
了解详情
的认识达不到逻辑必然性条件时不得不采用的一种认识手段。将这种认识手段运用于司法领域的民事审判中,就成为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 (二)采用高度盖然性标准的原因 能违背现有的民事诉讼的其他原则、制度。如不能违背法定证据规则,不能违背当事人处分权利的原则等。 (3)防止两种错误倾向。既要反对不负责任地弱化案情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3726.html -
了解详情
后来的待证事实分类说继承。 大陆法系的证明责任分配仅在德国的民事诉讼理论中就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学说和观点,这些学说观点之间有补充,也有排斥,各种 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版,199页; [2] 同[1],199页 [3] 参阅《论证明责任法》陈刚/文,载于《诉讼法论丛》第3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2622.html -
了解详情
自认时,对方因而也就免除了对该主张所负的举证责任。基于民事诉讼的私权性质,当事人有权对他方提出的于己不利的事实予以承认。一方当事人自认的事实另一方 的期限限制在辩论终结前作出。 (二)有充分证据证明,自认是在受胁迫或者重大误解的情况下作出且与事实不符的。 民事诉讼追求的是客观真实,保障诉讼公正,保护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5429.html -
了解详情
合法的民事权益,另一方面制裁民事违法行为。民事诉讼的发动机制为不告不理,因此民事诉讼制度目的的实现依赖于权益受到侵害的当事人依法提起诉讼。此时就需要为寻求司法救济的 举证责任即应转换由被告负担,被告须就因果关系不存在的事实,负担诉讼上的证明责任。第三种是证明度减低说,该说认为,大致推定与一般事实认定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4821.html -
了解详情
监禁刑等,被告人对此应承担初始行为责任。 在现代刑事诉讼中,除了实体事实以外,程序事实也是重要的证明对象。程序事实的证明责任分配原则也是谁主张谁举证 【作者简介】 李静,单位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注释】 [1]有关司法解释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2条明确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1672.html -
了解详情
诉讼的职能不同。民事诉讼的职能是解决民事、经济纠纷,确认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制裁民事违法行为,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其决定的民事责任形式一般为金钱赔偿或补偿。 规定,只有被告人供述,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 第二,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不同。在民事诉讼中一般认为达到了优势证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9503.html -
了解详情
,或者在该刑事案件审结以后,被害人另行提起精神损害赔偿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关于聚众打砸抢造成财产损失的,刑法第289条规定:除判令退赔外,对 杀人罪的被害人,其本人或近亲属可作为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因被害人也有过错,应适用混合过错责任决定赔偿数额。 (六)聚众犯罪转化犯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776.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