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责任能力或者限制责任能力的状态;第二个是行为人在实施原因行为时具有实施特定犯罪的故意或者说具有实现具体构成要件的故意,即行为人故意要在无责任能力或者限制 在原因行为之时就希望或放任犯罪结果的发生,并且行为人在原因行为之时希望或放任自己陷入无责任能力的状态。 二、认识错误、中止形态与存在范围 (一)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2317.html -
了解详情
实际对不知法律不免责规则提出了质疑。 关 键 词:法律错误,犯罪故意,违法性认识,地方性认识 一、历史沿革 不知法律不免责(Ignorantia juris non excusat )是 第204条第(3)项更是明文规定,确信其行为在法律上不构成犯罪时,如有下列所规定的情形,可作为对基于其行为所生之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7868.html -
了解详情
。更何况,从社会学角度分析,现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刑事司法活动都无法保证认识论犯罪事实不出现错误,哪怕是认识水平相对比较发达的国家也同样难逃这种错误 也就具有了至高无上的意义。因此,假如我们承认程序优先的司法理念,那么对认识论犯罪事实作法律真实的定性比作客观真实的定性可能更为恰当。 第四,法律真实说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4966.html -
了解详情
持有、控制为前提条件的,而不动产和无形物则不符合这些条件,因而不构成诈骗犯罪之对象。上述争论对我们理解财物的内涵与外延以及准确认定诈骗对象不无启迪意义。 产生错误认识。如果行为足以使一般人产生错误认识,但没有使对方陷入错误的,仍应认定为诈骗,只是在犯罪形态上属于诈骗未遂。在行为方式上,诈骗行为既可以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8964.html -
了解详情
的内容(注:刘明祥:《刑法中错误论》,中国检察出版社1996年版,第201页。)。 另有学者主张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应同时具备实质与形式的违法性的 年版,第255页。)在社会危害性和形式违法性二者之间,行为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的法律依据当然是刑事(形式)违法性,这也是一些人主张形式违法性应该成为故意认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156.html -
了解详情
对他人行为的性质和造成的结果并未产生任何错误认识, 而是自身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才允诺他人的行为。行为人只能认识到被害人承诺的内容、范围、结果, 无从了解其 放弃从而不在刑法的保护之下, 也就是不具有客体的深层符合性之时, 虽然犯罪对象仍然受到侵害, 但此时法益从刑法的角度来看不存在, 仍然会导致构成要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4007.html -
了解详情
公职的人进行恐吓活动罪、侮辱罪、暴力抗拒执法罪等有关妨碍公务的犯罪[ 6 ]。其他国家诸如意大利、俄罗斯、西班牙、丹麦、挪威、瑞典、韩国、泰国 多数学者所采取。 如果行为人对警察执行职务行为的合法性产生错误认识, 是否阻却故意从而排除袭警犯罪的成立, 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立法例对此并未明确规定, 只能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2780.html -
了解详情
占有他人财产或取得财产性利益。 二、诉讼欺诈行为定性之分歧 由于诉讼欺诈行为犯罪手段的特殊性及侵害的社会关系(法益)的双重性,加之绝大多数国家的刑法典中对该 欺骗下陷于错误认识并错误地处分了被害人的财产或财产性利益。这时的行为人类似于大陆法系刑法理论中的间接正犯,[28]他把法院当作自己实施犯罪行为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1342.html -
了解详情
上,我国《刑法》明文规定正当防卫不承担任何刑事责任,其目的就在于鼓励公民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积极性,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以及社会的整体价值标准。而假想防卫从 的产生是由于其错误认识而引起的。一般来说,假想防卫行为会导致不应有的损害结果的发生,但这一损害结果是否达到严重的程度,是否构成犯罪,其实与假想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8802.html -
了解详情
占有他人财产或取得财产性利益。 二、诉讼欺诈行为定性之分歧 由于诉讼欺诈行为犯罪手段的特殊性及侵害的社会关系(法益)的双重性,加之绝大多数国家的刑法典中对该 欺骗下陷于错误认识并错误地处分了被害人的财产或财产性利益。这时的行为人类似于大陆法系刑法理论中的间接正犯,[28]他把法院当作自己实施犯罪行为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0130.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