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问题,发表了一大批学术论文、专著和专题报告。这些著述对从刑法修改时机是否成熟到刑法修改的价值取向;从刑法典的各项原则到具体制度;从刑罚种类的 个别化、犯罪的本质与特征、刑事责任、犯罪构成理论模型、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刑法因果关系(必然因果关系还是偶然因果关系)、法人犯罪及其刑事责任、罪过形态及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011.html -
了解详情
关键在于不作为人的原因设定,即在不作为人实施不作为以前,是否已经设定了向侵害法益方向发展的因果关系。如果在不作为以前,行为人已经设定向侵害法益方向发展的因果关系 规定了不纯正不作为犯:第13条(由于不行为之遂行)(一)对属于刑法规定所定构成要件之结果,不防止其发生者,依该法规处罚之;但以依法须保障发生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580.html -
了解详情
死亡之间的因果关系。(二)行为人肇事当场致使被害人死亡又逃逸的,这种情况下,不论行为人是否意识到被害人被撞死还是对肇事结果听之任之、放任不管,行为人仅构成交通 与被害人死亡的结果之间介入了其他因素,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发生中断,行为人只对先行的肇事行为负责。二、新刑法第133条第三款“因逃逸致人死亡”中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562.html -
了解详情
也不管可期待的救助行为对本人或第三人有无危险,只要见危不救,就构成犯罪,就要接受刑事处罚。 无论国外的还是国内的,无论是业已存在的还是积极主张的,“ 被告人承担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因此,是否具有刑法上所认可的因果关系将直接决定是否将某一行为定性为犯罪。 从一般意义上看,刑法因果关系中的原因有两层:第一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644.html -
了解详情
量刑时要区别对待,但不能作为贪污罪抗辩的理由,对现实中存在的小金库是否构成贪污罪也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认定贪污的对象——公共财产问题方面应确立只要 因而,作为共犯的整体行为与犯罪结果之间具有必然因果关系8.上述观点很有道理,并符合我国刑法因果关系理论,从行为整体性出发才能判断其行为性质。 ⑵整体行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438.html -
了解详情
体系将构成要件看作纯客观的、记叙性的事实要件,在因果关系问题上,只承认条件说。构成要件判断成为纯粹的事实判断,从而远离价值评价。当然,它可能得出不 侵害性大小的做法,和现代法治国家的理念完全是背道而驰的{14}。所以,在认定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的问题上,必须优先考虑客观行为及其结果的性质,而不是相反。[6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64394.html -
了解详情
的不作为行为与其妻死亡结果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是认定本案性质的关键。之所以被告人宋福祥在本案中负有特定义务之人,在不作为的构成解释中,具有一定的作为义务 、有无、存否之认定及其因此所造成的法律后果并不会有特别之处。对刑法因果关系哲学理论基础的探索,其积极意义应不容低估。但是值得反思的是,这种理论研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57365.html -
了解详情
研究说法或观点固然很多,甚至有许多已被普遍承认和接受,成为我们去评价一种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的模式。但也不能忽视有些问题用这一模式去衡量又有些牵强, 。 依据本文的标准,犯罪客体,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能否认定为构成要件就值得思考。因为犯罪客体从刑法规定上看有许多不明确,甚至根本没有规定,需学者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51466.html -
了解详情
以及对逃逸行为的评价。谭某是否构成交通肇事罪,应如何量刑,需要理清三个问题:首先是因果关系的确定。刑法中的因果关系,是指实行行为同危害结果 行为人的逃逸行为,根据“禁止重复评价”的原则,逃逸行为一旦作为交通肇事罪基本犯之构成要件,就不能再作为量刑情节对行为人加重处罚。根据最高人民法院2000年11月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32443.html -
了解详情
承担责任,并由此对行为人进行刑法评价。据此,当被害人过错成为造成危害结果的主要或全部原因时,一方面,加害行为与危害结果的因果关系阻断,另一方面行为人很可能因为 全面地对行为人的危害行为作出法律评价,准确地界定行为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构成何罪,是否要承担及承担怎样的刑事责任,避免了只从犯罪人的行为及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62443.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