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诉讼程序通则(草案)》。该《通则》规定,最高人民检察署认为最高人民法院的确定判决,确有重大错误时,须向最高人民法院提起抗诉,请于再审。随着原 制度性改造。即重新调整了当事人和裁判者在民事诉讼中的地位和作用,把原来以“亚当事人主义”基本模式为特征的民事诉讼体制改造成为以绝对职权主义基本模式为特征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008.html -
了解详情
价值,因为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严格性会增加司法资源的投入。同时,在民事诉讼中经济性价值不仅指司法资源问题,还包括当事人取证的便利性与经济性、可能性与 “不能作为证据使用”。首先,私自录制他人谈话内容是否不合法行为、是否侵犯他人的言论自由从而有违宪法规定?应当如何理解言论自由?按照一般的见解,自由就是一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002.html -
了解详情
、国际化、本土化问题等。一、程序本位:内涵、意义及其确立(一)程序本位的内涵和意义如果我们希望造就一部既具有现代气息,又可以适应一定时期内形势变化需要 程序公正的底线,诉讼过程中对当事人的平等对待以及法官在实体审理对象形成过程中的消极中立,在什么时候都是应当坚持的;而且考虑到我国民事诉讼中的强职权主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985.html -
了解详情
。因此,就当事人真实陈述义务引入道德支撑,也不能解决问题。三、当事人陈述真假的判断:一个难以明确的标准民事诉讼中语言的真假形态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说真话;二是说谎;三是沉默,沉默具有明显误导性的相当于谎言;四是无法分辨真伪,因为有时事物并非“非真即假”,而可能处于模糊态,正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942.html -
了解详情
”,第281条和第282条分别规定了“法律推定”和“事实推定”。澳门地区“民事诉讼法”第434条规定了“无须陈述或证明之事实”,即“一、明显事实无须陈述及 民事、行政诉讼优势盖然性标准发生冲突,并且增加了当事人的证明负担,所以不主张刑事诉讼中的预决事实对于后行民事、行政诉讼具有预决效力。应当注意,对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939.html -
了解详情
效果-中断诉讼时效有溯及力呢?民事诉讼中的撤诉,按照通说又称诉之撤回,是指当事人撤回其向法院提出诉讼的诉讼行为。从广义上说,泛指当事人向人民法院 诉讼时效重新开始计算。如果将该理由仔细分析不难看出,其一,没有说明为什么在撤诉后诉讼时效还要中断、还要重新计算?其二,该理由是仿照《民法通则》140条而设计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866.html -
了解详情
;到1993年调解结案数为1224060件,判决结案数487005件,分别占结案总数的58.5%和23.2%。可以看出,调解结案率虽有所降低,但与判决结案率 民事诉讼法把调解与判决作为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的不同方式,共同规定在民事诉讼程序中是不科学的。调解建立在当事人自愿的基础上,而判决是建立在法制强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210.html -
了解详情
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在此种语境下,“当事人说”也难以立足。上述争论使得对检察机关在民事诉讼中的定位似乎走进了死胡同。到底如何准确界定检察机关在 的困境。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这是长期以来,对我国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权狭隘认识的结果。我国1982年宪法第129条和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909.html -
了解详情
认为,可以首先对法律加以解释,续后通过修改民事诉讼法规定当事人的诉讼义务,以便将诚实信用规定入我国民事诉讼中[11].从司法来看,诚实信用在一定程度上也 ,最高人民法院宜立足维护司法权威和实现司法公正与效率,适时对有关问题做出明确的司法解释。参考文献:[1]梁慧星:《民法解释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518.html -
了解详情
,法律上就不应该对这种自由支配直接给予不利的后果或责任,使当事人诉讼权利的自由处分变成义务性限制。民事诉讼中的失权主要有以下情形:1、答辩权的 。在法国(1975年)、德国(1977年)、奥地利(1983年)相继对其民事诉讼法进行历史性和世纪性修改之后,日本也于1996年全面修改了实施长达百年的民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500.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