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刑法学界有不小的影响。同时,在司法实践当中,在把尸体当作活人杀害是否构成故意杀人罪、把假毒品当作真毒品走私的行为是否构成走私毒品罪、丈夫把妻子当作他人加以 升格条件的认识》,《政法论坛》2009年第5期。 ⒅游伟:《经济犯罪入罪问题研究》,《法律适用》2012年第1期。 ⒆参见郭俊华:保姆偷雇主手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61964.html -
了解详情
故意认识范围边界不清,无法为解决犯罪故意的认识内容与情节因素之间的关系问题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案。 上文阐明了中国四要件的犯罪构成与德国三阶层体系构成要件之间 ,大塚仁书,第314页。 [15]同上。 [16]例如参见熊琦:《德国刑法问题研究》,台湾元照出版公司2009年版,第99页以下。熊琦博士认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15096.html -
了解详情
故意认识范围边界不清,无法为解决犯罪故意的认识内容与情节因素之间的关系问题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案。 上文阐明了中国四要件的犯罪构成与德国三阶层体系构成要件之间 前引⑿,大塚仁书,第314页。 ⒂同上。 ⒃例如参见熊琦:《德国刑法问题研究》,台湾元照出版公司2009年版,第99页以下。熊琦博士认为我国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14743.html -
了解详情
客观的超过要素的主要特点是,不需要行为人对之具有认识与放任或希望态度,因此,就故意犯罪提倡客观的超过要素的概念才具有意义。对于此处此论的核心推理,笔者认为 争议问题梳理与补遗》,赵炳寿、向朝阳主编:《刑事法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5年,第248页。 [30] 孟庆华:《重大责任事故罪的认定与处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3302.html -
了解详情
对新罪从重处罚,再按数罪并罚先减后加的方式对罪犯科处刑罚,这样就能使前罪刑罚执行完毕前再犯新罪者(故意 [A].杨敦先.新刑法施行疑难问题研究与适用[C].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1999.330-331. [22]薛伟宏.法人犯罪办案实务432问[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6.72. [25]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360.html -
了解详情
过失类型与刑罚轻重关联的实证研究;其次,理论上的争议尚未滤清,从而制约司法实践的应用。对于违法性认识是否犯罪故意的认识内容问题,最初理论上坚持不知事实可 过失责任的全部在没有履行结果预见义务,并以此为中心展开对责任过失的理论研究与司法实践,在旧过失论的时代背景下,如果行为人(一定程度上)履行了结果预见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3844.html -
了解详情
了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解释权,而在于法律没有对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解释的问题作出具体规定。 有学者认为,检察工作中具体应用刑法的司法解释,只能由 的认识内容之争 违法性认识是否属于犯罪故意的认识内容,这是近年来中国刑法理论界研究争鸣的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在此问题上,中国刑法学界存在以下争议: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9982.html -
了解详情
过失中行为人的注意能力的内在差异,因而不够妥当[11].我们认为,从单纯能够成立犯罪过失的角度来看,对于疏忽大意过失行为人而言,只要其具有对其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结果 志、刘志伟:《犯罪过失理论若干争议问题研究》,载《法学家》2000年第5期。[55]参见姜伟著:《犯罪故意与犯罪过失》,群众出版社1992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793.html -
了解详情
的行为导致了一定的危害后果为要件。下面我们对这两个问题进行研究。(一)特定的义务要素如前所述,责任事故犯罪的成立,不仅要求行为人的行为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后果,而且 以处罚故意犯为原则,以处罚过失犯为例外。例如,日本刑法第38条规定,没有犯罪故意的行为,不处罚,但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不在此限。德国刑法第15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933.html -
了解详情
存在的必要前提是人类公共管理的需要和必要,因此,国家存在并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实现对国家的秩序治理。不论国家政权属于哪一个阶级所有,或者说是哪个阶级专政 逃避应负的刑事责任。国家犯罪是犯罪学的分支,对于犯罪主体的主观方面进行研究也是国家犯罪学的必备科目。 犯罪故意是指犯罪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92.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