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关系为依行为当时客观存在之一切事实为基础,依经验法则予以判断。[15]由此可见,相当因果关系之有无即由法院就整个事件之发生经过,本诸经验法则与伦理法则而为判断, 方式,也即盖然证据或事实推定的推理方式为之。苏俊雄:《刑法推理方法及其案例研究》,自刊1989年版,第63页。 [5]黄荣坚:《基础刑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2541.html -
了解详情
foreseeable为判断标准。需要说明的是,笔者在这里不欲对整个侵权行为法的因果关系问题进行探讨,而只针对违法侵权这一特定类型提出几点看法:1 出版社2001年版,第107108页。 [25] 参见李响:《美国侵权法原理及案例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16页。 [26] 李仁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6350.html -
了解详情
犯必须共同于正犯的犯罪,还是只要共同于正犯的行为、因果关系即可,此一问题在当今大陆法系刑法学界仍存在激烈论争,不仅如此,在此问题上采取的立场不同,还会 是,部分犯罪共同说与客观主义行为共同说在具体问题上的结论基本相同,只是就具体案例最终的定罪结果而言,两者在论证说理上仍有重大差别。 20[日]齐藤信治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142.html -
了解详情
的行为与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危害结果之间没有因果关系,行为人就不构成不作为犯罪,因此也就不能追究他们的刑事责任。在案例一中假如保育员王某积极履行了自己的作为 参见陈兴良著《刑法哲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284--285页, [⑾]侯国云、梁志敏:《论不作为犯罪的因果关系》,载于《法学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2217.html -
了解详情
司法人员和辩护律师,往往忽略对行为人犯罪主观方面的认定,从而导致冤案的产生,这样的案例不在少数。本文通过论述认为:犯罪主观方面的认定是一个非常重要但又十分复杂的问题 虽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但危害结果超出了行为人所追求的程度,这也是一种过失。 四、犯罪目的认定 对于故意犯罪来说都有犯罪目的,《刑法》中不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792.html -
了解详情
“foreseeable”为判断标准。需要说明的是,笔者在这里不欲对整个侵权行为法的因果关系问题进行探讨,而只针对违法侵权这一特定类型提出几点看法:1 2001年版,第107—108页。 [25] 参见李响:《美国侵权法原理及案例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16页。 [26] 李仁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0528.html -
了解详情
司法人员和辩护律师,往往忽略对行为人犯罪主观方面的认定,从而导致冤案的产生,这样的案例不在少数。本文通过论述认为:犯罪主观方面的认定是一个非常重要但又十分复杂的问题 结果虽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但危害结果超出了行为人所追求的程度,这也是一种过失。四、犯罪目的认定对于故意犯罪来说都有犯罪目的,《刑法》中不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963.html -
了解详情
承认部分行为实行全部责任的效果,那么,客观的行为共同说便是合理的。而且,从因果关系理论的考察来看,行为共同说也是自洽的,当数人之间的行为和法益 犯罪理论的误解。 就前面案例而言,上述批判纠缠于一个并不需要回答的问题,即甲乙究竟共同犯了什么罪的问题。因为,无论是共同犯罪还是单独犯罪,刑法都是基于行为人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02382.html -
了解详情
丙财产损失的事实,对二人判处不低于既遂犯的刑罚。在第二个案例中,既然甲相对于乙具有优势认知,那么甲不仅对自己所取得的那 决定放弃财产,则应当认定其自我答责,此时处分行为与欺骗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不复存在,行为人最多只能构成诈骗未遂。 [40] Vgl. BGHZ 5,365(369). [41] Vgl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46967.html -
了解详情
虽然行为人参与非法拘禁,因行为人对被害人人身自由受到持续性侵害的法益侵害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而成立非法拘禁罪共犯,但参与保管、使用不明财产的行为, 234-237页。 [50]同注[34],第511页。 [51]这样处理,倒不是因为存在刑法第382条第3款伙同贪污的,以共犯论处的规定。因为该款规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42993.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