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机能,凡是纳入构成要件的客观要素,例如行为、结果以及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都是要求行为人认识的,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故意之所谓意欲。在 3版),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537-538页。 (35)黎宏:《刑法总论问题思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93-194页。 (36)同注(35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366.html -
了解详情
理念,最高人民法院在2000年11月10日《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中规定:在实行公共交通管理的范围内发生 ,便不构成交通肇事罪。 3.行为的违规性与事故的重大性之间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这是行为人负交通肇事罪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是交通肇事罪应具有的因果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7757.html -
了解详情
原则。例如甲明知乙要盗窃丙家中财物,出于个人目的,便利用其与丙关系密切的便利,暗中将丙家的门锁弄坏,致丙晚上外出时只好虚掩家门 刑法教科书[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7。 [8]龚培华,肖中华.刑法疑难争议问题与司法对策[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 [9]夏勇.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研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5704.html -
了解详情
次抢劫、抢劫致人重伤、死亡等疑难问题,转化型抢劫是否存在未完成形态等也作出初步研究。 关键词:暴力 胁迫 因果关系 多次抢劫 转化型抢劫 抢劫罪是指以 绝对性应当被适度弱化。[ 2 ]584该类观点将世界中的普遍联系等同于刑法中的因果关系,忽视了刑法因果关系的特定性法定的危害行为与特定的危害结果之间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4214.html -
了解详情
有形帮助,也包括无形帮助。 【关键词】不作为 共犯 教唆 帮助 关于不作为犯与共犯的关系问题,以往缺乏探讨。但是,在战后德国,有一种学说认为,作为和不作为的 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认为首先要看在整个共同犯罪中不作为与犯罪结果发生之间的因果关系,同时还应考虑不作为人的主观内容,即其是以正犯的意思直接追求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2901.html -
了解详情
直接的,个别情形也可以是间接的,如虐待行为引起被害人重伤、死亡。不具有刑法上因果关系的某种重结果,不能够成立结果加重犯。 加重结果是结果加重犯构成的 主张这种认识。 对于第二个问题,我国学者多主张至少有过失的观点。并认为,在注重结果责任的古典学派时代只考虑行为与结果之间因果关系责任,被近代学派注重意思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1191.html -
了解详情
过失犯罪的必要性及其范围、共同过失犯罪的构成要件、共同过失犯罪行为人的刑事责任等问题作粗浅的探讨。 一、共同过失犯罪是否成立的理论之争 由于对共同犯罪的共同性 联系观念为标准,判断行为与结果之间客观存在的必要条件能否成为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同时,在支持相当因果关系说的理论与实践中,在对相当性的判断标准上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0548.html -
了解详情
他潜在的侵权人将来再从事类似的侵权行为。有一种流行观点认为:惩罚(制裁)是刑法的功能,侵权法的功能只是损害赔偿。其实,这种严格的功能分配并非自古就有, 要求排除被告的可预见性抗辩。事实上,在身体伤害案件中被告的重大过失就足以在因果关系问题上有利于原告了。医院错误地切除原告母亲一个健康的肾,该妇女在三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99895.html -
了解详情
的计划在第一行为阶段过早发生的,只要存在着因果关系,就应肯定既遂犯的成立。5 二、中外学说诸相 (一)日本刑法学界不同观点之争鸣 上述构成要件过早实现的事 客观上已存在实行行为,其存在对实行行为性质的认识即故意,其后便只是因果关系的错误问题。9 大谷实也认为,在构成要件过早实现的场合,客观上有实行行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98248.html -
了解详情
的上位概念,而成为犯罪成立所必须考虑的要素之一。 本文源于传统的刑法学问题:如何概括刑法学中的行为。在刑法学史上,学者们提出种种学说,试图对 之下。首先对于不作为,有学者评价道:不论行为人多么希望结果发生,他既没有控制因果关系的发展,也没有目的实现的努力。[3] (P27)其次对于因为过失犯罪不以结果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6548.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