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eegTrubek,1984;Gordon,1983;MungerandSeron,1984;Unger,1983)。我将提出一个问题;即如果习惯于经验研究的学者不转向批判法律研究者的立场,他们 的同事达维德。楚贝克和我对这些见解有过很长时间的讨论,他对手稿有过广泛的评论。特别是该文在马迪森和布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06.html -
了解详情
本身是不是有问题的?这就需要我们对国家与社会这一解释框架的限度保有警醒。 4、国家与社会的解释限度 关于“国家与社会”框架的解释限度,我想从美国 国家在退出乡村社会时所采取的控制乡村社会的新手段。但这一“内部视角”依然掩盖了这样一个事实,国家大张旗鼓地推动的农村基层民主选举除了上述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32.html -
了解详情
的这一写作决意,背后实有着甚为现实的动力。 一是作为一个学者,以往历史经验让我深深共鸣于如下论断:“一个问题的解决将会旷日持久,而且需要几代人都予以重视, 地把知识和思想对立起来的看法在学界大有市场。 不能想像这样一种知识生产状态,在当下中国这样一个变动甚巨、问题重重的时代,能承担起它本应该承担的责任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00.html -
了解详情
的人写作。 三。天时与社会经历 我在前面提到当代中国的公共知识分子的一个特点是年龄大多在40—50之间。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特点呢?如果时代或社会的因素-中国 ,在一定程度上,中国目前确实也还是需要这样的作品;甚至学术水准不高也不是一个问题,因为有不同的消费者群体;我并不认为所有的学者都一定只能是提高,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98.html -
了解详情
(当然,这些英格兰人的思想主要是由苏格兰人阐明的──但是我有一个很难改掉的习惯,亦即当我说英国人的时候,我总是习惯用英格兰人这个术语来意指英国人);而 的基础上是绝不可能建立起一项主动原则的[14])。休谟据此想指出的乃是这样一个问题,即现代社会所具有的一些为我们所珍视的特征乃是以一些条件为依凭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30.html -
了解详情
“社会学”在梁治平的早期和后来的研究中所导致的结果的区别,使我们不得不对这样一个问题做出追问,即究竟是什么决定了梁治平的研究结果?为什么这些被认为是同样的 小传统,考察大传统和小传统的互动,实际上也就是考察文化解释的竞争。在我看来,这有可能成为他学术旅程上的第三次反思和转折的开始”(第58-59页),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97.html -
了解详情
,将是无法摆脱的。 当然,在此需要再次申明,我并不认为,所有社会科学的学科都有这样一个前提性的困境问题,因而,“科学”一词已失意义。我 有学者所指出的,作为貌似可以涵盖全部客体对象的“法律”词汇,其实,“只能指向一个法律观念”。[59] 因此,“科学式”共时法学的所谓“外在”立场、“局外人”的观察视角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78.html -
了解详情
,不论怎样,其结果都是不错的,成本问题最小化了,行为激励也是正面的。于是,这样一个解决办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 “成本”与“激励”之间相互协调的良好范例。 “ 判决B不仅获得雕像而且不用补偿,那么又将怎样?在我看来,这依然是种通过法律的适当财富配置,依然会有良好的激励作用,而且可能是更为良好的激励。因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57.html -
了解详情
只具有部分和有限的真理。”[5] 针对前面的例子,我们似乎可以继续追问这样一个问题,那个被他们视为一个整体的古典自然法学,是否是铁板一块,对他们所论及的问题 目的为自己的目的。”因此,法理学必须首先回答的是我是纯粹的、实践的还是技艺的? 学界认同这样一个基本的判断:法律是实践理性。[25]作为抽象法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49.html -
了解详情
和原有的西方法学理论之间到底是否应当存在对应关系”这样一个问题,依然可能不是一个真问题。有时,中国学者会有一种看法,也即认为评介的前提首先是 法学理论”?在我看来,答案可以是肯定的。即使西方某些学者竭力追求“全面”、“整体”的展现,其依然难以摆脱自己的“主观断定”。至少我们可以提出这样一个看法:任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43.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