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别。 抗税罪是危害税收征管罪中唯一的暴力犯罪,社会影响恶劣,并且直接对税务机关或者税务工作人员的人身财产安全构成威胁。惩治抗税犯罪行为,是涉 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在抗税案件中,有一部分就是单位为抗拒纳税义务而集体实施的暴力抗税事件。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以下简称两高)1992年3月16日颁布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8127.html -
了解详情
了:所谓计算机信息系统是指由计算机及其相关的配套的设备、设施(含网络)构成的,按照一定的应用目标和规则对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存储、检索等处理 关于网络犯罪对其不作专门区分。 由于受到计算机犯罪概念的影响,理论界有学者认为网络犯罪就是行为主体以计算机或计算机网络为犯罪工具或攻击对象,故意实施的危害计算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8088.html -
了解详情
的认识;三是还应当包括对与危害行为和危害结果相联系的其他犯罪构成要件事实的认识,即对犯罪对象要有认识,对法定的犯罪手段要有认识,对法定 准确的,比如行为人只打伤被害人,但在开枪时被害人的身体发生移动或行为人的枪支突然受到外力影响导致伤害部位偏离原定目标从而造成受害人死亡。这种情况下,认定行为人具有杀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7879.html -
了解详情
对构成要件进行实质的解释,意味着发挥法益作为犯罪构成要件解释目标的机能,即对犯罪构成要件的解释结论,必须符合这种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确实侵犯了刑法规定的 也有极大的影响。而犯罪客体事实则直接表现了社会的危害性,是社会危害性的物质载体。社会危害性的基本意义在于危害了社会性的利益[16]。故犯罪客体事实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7171.html -
了解详情
。我国刑法第二十三条第一款规定的犯罪未遂,是指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具体犯罪构成的实行行为,由于意志外的原因而未能完成犯罪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我国刑法和刑法 行为犯的对称,是指以危害行为造成某种特定的危害结果作为既遂的犯罪。结果是否发生,并不影响结果犯犯罪的成立,只决定犯罪形态是否完成。如故意杀人罪(直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7145.html -
了解详情
任何客体的行为,就不会危害社会,也不能认定是犯罪。犯罪客体帮助我们正确地确定犯罪性质,因此,犯罪客体是犯罪构成的基本要件之一。(注:《刑法学》, 提出犯罪构成的概念而出现的。早期的资产阶级刑法学理论虽然对犯罪构成的内容及其意义存着理解上的不同,但对客体就是犯罪行为所指向的对象的理解却趋于一致。例如沙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6403.html -
了解详情
是在应当预见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的心理状态下实施危害行为的。正是基于对这两种犯罪心理态度和危害结果的考虑,刑法才将其规定在同一个条文中, 即犯罪构成要件是由刑法明确规定的。罪过形式即犯罪的主观方面作为犯罪构成的要件之一,对其概念的揭示和理解应当符合刑法的规定,我国〈刑法〉14条和第15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5864.html -
了解详情
犯罪构成与成年人没有区别。没有考虑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程度和与成年人的不同特点,简单的按犯罪构成来认定,使一些可以不定罪的定了罪。特别是抢劫罪,对 有犯罪嫌疑就抓,符合基本犯罪构成的就逮捕、就给予刑罚处罚的就案办案的简单工作方法。 (三)执法部门的领导对少年犯的司法保护重视程度不够。最高人民法院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2979.html -
了解详情
一定后果的危险,并不影响犯罪的成立。再次,危险犯也不同于结果犯。危险犯仅以行为人的行为造成发生某种危害结果的危险状态,作为犯罪构成的必要条件,并不要求危害 返回将巨石移开,此时火车尚在数十里之外,行为人的危害行为尚不足以对火车造成现实危害,这时也应有存在犯罪中止的可能,而不能将行为人放置巨石后的行为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1790.html -
了解详情
的不作为所构成的共同过失犯罪。此种情况下,一方过失地实施了刑法分则规定的积极行为,另一方具有实行某种行为的义务且能够实行而未实行,以致造成危害社会之 两个方面以外,还应注意悔罪表现等其他一些因素对量刑的影响,以便在全面分析、综合评判的基础之上确定各共同过失犯罪人的刑罚。以达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1510.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