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规定以明知为条件,因而在法律上并不要求明知。问题在于:刑法分则没有规定明知,就意味着具体犯罪故意对行为客体的性质不要求明知吗?笔者的回答是 [28]高铭暄主编:《新型经济犯罪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年版,第841-842页。 [29]姜伟:《犯罪故意与犯罪过失》,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2536.html -
了解详情
要素的统一? 其次,对主客观要素界分性质的冲击。主观要素表达的是对行为人犯罪故意、过失或目的动机等内在心理活动和状态,客观要素体现的是行为人所实施的 犯罪既遂标准》,《法学评论》2009年第2期。 [46]徐光华:《犯罪既遂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5页以下。 [47]陈兴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6550.html -
了解详情
要素的统一? 其次,对主客观要素界分性质的冲击。主观要素表达的是对行为人犯罪故意、过失或目的动机等内在心理活动和状态,客观要素体现的是行为人所实施的 犯罪既遂标准》,《法学评论》2009年第2期。 (46)徐光华:《犯罪既遂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5页以下。 (47)陈兴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6468.html -
了解详情
道理。抽象危险犯与行为犯,尤其与举动犯的界限如何划分,确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我认为,危险犯,包括抽象危险犯与具体危险犯实际上只不过是希望犯的一 分为故意犯与过失犯。下面,对这两种犯罪类型是否存在未完成罪的问题加以分析: 1.故意犯 犯罪故意可以分为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未完成形态存在于直接故意犯罪过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9216.html -
了解详情
从犯罪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这是我国内地学者研究连续犯的法律依据。我国内地刑法理论认为,连续犯是指基于同一或者概括的犯罪故意,连续实施性质相同的独立成罪的数个 这才与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相符合。 我国内地刑法理论在罪数论中,除上述问题外,还研究了其他罪数形态,如继续犯、结合犯、吸收犯等。由于这些罪数形态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6387.html -
了解详情
评价因素的宗旨相悖。 违法性认识中的违法如何理解,在理论上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对此,存在可罚的违法性认识说、法律不允许与违反前法律规范的认识 或者其他违法性有认识,但对于刑事违法性没有认识,在这种情况下难道也能认为具有犯罪故意的违法性认识吗?由此看来,法律不允许的认识说对于违法性认识范围的确定过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6194.html -
了解详情
,为有期待可能性;如果不存在行为的可选择性,为无期待可能性。在我国,期待可能性问题研究的是在行为造成一定损害结果的情况下,是否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问题 危害结果的发生或由于疏忽大意或由于过于自信导致了危害结果的发生。可见,犯罪故意、犯罪过失都体现出了期待可能性思想。刑法第16条体现了无期待可能性的思想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1236.html -
了解详情
种罪过形态,并具有同一法定刑,这是否会导致立法上的罪刑不相当? 与犯罪过失相比,犯罪故意主观恶性较深,正因如此,刑法典对于其他要件相近,而主观要件不同的犯罪在 研究》1999年第1期,第54页。 (10)金泽刚《若干个罪的罪过性质问题研究》《中国刑事法杂志》1998年6月,第10页。 (11)储槐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9990.html -
了解详情
。或许由于危害结果的刑法地位是一个纯粹的理论问题,我国刑法学者对此问题的研究表现得不够积极。对于危害结果在犯罪构成体系中的地位,我国刑法学有以下观点: P258)理由是:我国刑法第14条明文规定,认识内容落脚在结果上,这体现了犯罪故意的内容应包括危害社会的结果的立法意旨。{6}(P259)有观点认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6031.html -
了解详情
。或许由于危害结果的刑法地位是一个纯粹的理论问题,我国刑法学者对此问题的研究表现得不够积极。对于危害结果在犯罪构成体系中的地位,我国刑法学有以下观点: P258)理由是:我国刑法第14条明文规定,认识内容落脚在结果上,这体现了犯罪故意的内容应包括危害社会的结果的立法意旨。[6](P259)有观点认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6021.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