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证据规则对立起来,认为认识论与刑事证据规则的建立格格不入,几乎所有的证据规则在认识论那里都找不到正当的根据和存在的必要的观点,[15]是很值得商榷的。 道理很简单。如果彻底抛弃了证据的真实/属实问题,那么,证据/定案根据也就失去了审查判断证据的标准,而以揭示证据真假为目的的法庭调查程序也就没有存在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9210.html -
了解详情
行为的正当化改革方面,首要是刑事司法行为正当性的标准,包括司法错误论、司法价值论与司法效果论。刑事司法行为正当性判断的场域,包括司法正当与大局正当 输出的公开性。应当改变实际存在的对于刑事侦查终结对于证据选择性的附卷,无论是否与移送起诉罪名是否相关都必须随案移送;在审查起诉和法庭审判中,强调左右诉讼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1777.html -
了解详情
更是如此。如民事诉讼中法官对举证责任分配、非法证据的排除,在刑事诉讼类似交叉询问的程序中对双方发问的允许与制止等方面都表现出在程序性及与证据相关问题 处。如对证据的审查判断、合议庭审理中对证据有疑问的休庭后调查核实、证明标准的层次性把握、对实体法的理解与适用等问题直接关系到对案件事实的认定和适用法律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9505.html -
了解详情
极端错误的。我们认为,相关司法解释做出的当庭认证的做法不符合实际,证据的审查判断需要综合分析,不能就事论事。当庭认证的做法不现实也不合理。因此在发现案件真实 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白冬:《论刑事诉讼人权保障机制的目标模式》,《刑事法评论》2006年第2期。 [23]卞建林、刘玫主编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4389.html -
了解详情
规定,它包含了刑事优先原理,并成为之后国务院行政法规及相关司法解释具体化之依据;后一条是规定了行政机关终结行政处罚程序的方式之一。当法院在判断罪与非 52条规定:对反垄断执法机构依法实施的审查和调查,拒绝提供有关材料、信息,或者提供虚假材料、信息,或者隐匿、销毁、转移证据,或者有其他拒绝、阻碍调查行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3640.html -
了解详情
就是这种改良的产物。或者是在坚持证据的客观性之同时,提出另外的辅助性的概念,以适用裁判者证据判断前的诉讼阶段。笔者认为客观论在证据制度和诉讼制度方面的消极后果, 的利益衡量和主观评价,并因之具有了证据的党派性。证据只在特定的刑事诉讼中存在,其特点是控辩双方追求胜诉,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双方都拿出对自己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3634.html -
了解详情
[10]假的命题仍然有时是有用的,但它绝对不是真理。如果我们以有用性作为真命题的标准,那么,诉讼活动过程中,证据的审查判断活动、质证活动就是多余的 必须搁置在诉讼证明活动之外。在刑事诉讼中,法庭审理的任务不仅要确定指控犯罪事实是否存在,而且还应当审查侦查人员所取得证据的过程中是否存在违法行为。如果诉讼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6553.html -
了解详情
逻辑,也就不可能正确评价和认识某一证据种类区分的有关制度是否合理,以及是否需要改革和改革的方向。有鉴于此,本文以刑事证据的种类区分作为分析对象,首先提出 保证的,而是可以通过对鉴定人的个人特征的审查来辅助判断。 龙宗智教授认为,在考虑完善我国现行证据分类制度之时,仍适合将被害人陈述作为一种独立的证据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9934.html -
了解详情
中,实际上就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被害人陈述的结合,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被害人陈述均是我国法定的刑事证据种类。承认合意事实,可以避免自白作为 协商参与人(被告人和检察官)通常放弃法律救济,并因此排除了上诉审法院对一审法院判决的审查。另外,虽然德国不允许法院促使被告人放弃法律救济,但是如果法院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506.html -
了解详情
查明、证实、指控和认定案件事实,公安司法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委托权威的鉴定机构,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对证据进行审查的过程,其实质是一种刑事证据的运用。[11] [5]参见陈学权:《科技证据论以刑事诉讼为视角》,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李昌博,张渝玲:判断科学证据的科学性标准:中美有关证据制度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6422.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