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少缺陷之处,有待完善。 一、我国刑法对未成年人的立法保护现状 (一)我国刑法对未成年犯罪主体的保护 在刑法上,作为犯罪主体的未成年人是指已满14 偏离生活正常轨道走向犯罪,但也容易认识错误改造自新,因此,缓刑的适用对于预防未成年人再次犯罪以及重新回归社会的作用更为显著。刑法第72条第1款规定:对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5341.html -
了解详情
有不少缺陷之处,有待完善。 一、我国刑法对未成年人的立法保护现状 (一)我国刑法对未成年犯罪主体的保护 在刑法上,作为犯罪主体的未成年人是指已满14 偏离生活正常轨道走向犯罪,但也容易认识错误改造自新,因此,缓刑的适用对于预防未成年人再次犯罪以及重新回归社会的作用更为显著。刑法第72条第1款规定:对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0475.html -
了解详情
可归责性 【写作年份】2004年 【正文】 查明行为人的行为与结果之间是否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进而决定能否将该危害后果归咎于行为人,对于解决行为人应否负 到因果关系的判断标准,无不充斥着对立的见解。这些事实表明,对因果关系的认识有必要而且可以进一步深化。为此,笔者拟以我国因果关系的研究为主要考察对象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9896.html -
了解详情
有充分的理由,并向公众做出详细说明。一个法律条文的修改,除了纠正之前的立法错误外,主要是为了回应社会需要,实现刑事政策的可罚性目标。那么第180条增设 犯罪行为,只有当幕后操纵者共同具有犯罪构成要件所要求的目的或特征时,才可能发生刑法上的重要事件。如果在此等情况下不想完全放弃刑罚这将有可能导致明显的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4904.html -
了解详情
认为都是没有必要的,推定公民应当知晓法律毕竟为刑法学理论和实践所不取。且按照违法性认识必要说,对违法性的认识错误常常阻却故意,但当行为人对事实有认识并采取 打死我也不敢去偷的慨叹不光是农民工的悲哀,更应引起刑法学家的慎思和司法者的慎行。[12]刑法上的主客观相统一应是质与量的统一,即行为人认识到的社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3082.html -
了解详情
侵犯时,该如何解决呢?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如英国、德国、日本、我国台湾的刑法上有堕胎罪的规定[33],在伊斯兰国家,堕胎更是重罪。但是这些立法规定在 伽利略、培根等科学家、哲学家的倡导之后,观察实验成为人们认识世界的普遍而基本的方法,当实验科学破除了大量错误的宗教教义之后,许多人基于经验也开始对生命现象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437.html -
了解详情
其法律规范的准确度,除了文化观念,伦理道德,宗教信仰的因素以外,相当程度上取决于立法技术,即法律条文中文字用语的准确性。往往因一字之差,就会导致 的限制,即在主观方面特别强调正当防卫行为人的防卫意识,并通过刑法中“错误理论”中的认识错误来区别“正当防卫”与“假想防卫”的构成要件,通过其防卫意识判决行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198.html -
了解详情
案件进行实质性的审查,使法庭审判成为“走过场”,同时,法官还容易形成先入为主的有罪认识,使法庭的公开审判流于形式,这样一来,以公平和公开的方式寻求公正的诉讼结局 上可以保证公正、公开的审判,有效保障人权等。在实体刑法上的功能也是明显的,公开、公正的程序活动有助于辩明案件事实真相,并保证适用法律的公正性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211.html -
了解详情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包含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两个方面,认识事物主要是把握其性质,性质是事物决定自身发展方向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决定性因素 合法来源加以隐瞒,尽管明知其财产或支出超过其合法收入,但很难查证其犯有刑法上所规定的贪污受贿等传统的经济犯罪。将“持有”作为第三种犯罪行为,降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089.html -
了解详情
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94页。 )这两个主客观基本特征的结合,从整体上反映了着手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为认定着手提供了依据。当然由于具体犯罪的 未遂;(2)不能犯未遂, 指犯罪分子已着手实行刑法分则某一具体犯罪构成客观要件的行为,但因对事实认识错误,致使行为不可能完成犯罪,即不可能达到犯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681.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