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开始就没有必要将其纳入构成要件的判断中。 (35) 与此相对, 期待可能性是从心理责任论走向规范责任论的产物, 属于责任论领域的问题, 其 为一体的实行行为, 但在违法性阶段, 仍然存在将两个行为做分断评价的可能性 (43) . 由此可见, 是否能够将前后两个防卫行为视为一体的防卫行为, 取决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57444.html -
了解详情
源的多元化,解释方法上注重法律体系内的价值衡量方法,解释边界上提出国民预测可能性、国民接受可能标准,主张通过提高解释程序的公正性,从外部保障解释结论的合法性。 不法的和内在的应受谴责性。有责性包括责任能力、罪过和动机、期待可能性、违法性认识可能性,违法性有行为无价值和结果无价值、法益侵害性和规范违反性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66603.html -
了解详情
,是指对于权利侵害或损害之发生或扩大,具有原因力,而偏离对受害人所期待的行为模式,即受害人具有作为行为之违法性判断基础的危险性,即可构成过失相抵的 负损害赔偿责任时,在受害人方面,若受害人对于损害的回避或减缩具有可能性,且具有期待可能性时,加害人主张受害人本身应分担部分损害,即具有合理性([日]洼田充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45639.html -
了解详情
,法律能否要求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充当自己案件的证人呢?这涉及到刑法理论上的期待可能性问题。面对法律的否定性评价及其不利后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总是力图隐瞒 一种本能,也是人性的弱点,法律不能过分苛求,所以这种情况并不具有期待可能性。 被害人能否成为伪证罪主体,NO,其一,被害人既然属于案件的当事人,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01834.html -
了解详情
义务也有其界限{11},一个基本的原则是,要求其履行上述义务具有期待可能性。是否具有期待可能性主要的考量因素有:其一,应负主张责任的一方当事人的主张是否 阙如。有学者从解释论的角度,试图阐释具体化义务在我国民事诉讼法中适用的可能性。 就原告起诉主张的具体化而言,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08条的规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78180.html -
了解详情
的说明,故包括犯罪人在内的公民就会在内心不断强化对犯罪结果的预测可能性,从而其刑法规范的禁忌意识也得到不断强化,进而一般预防和个别预防的 生成机制.[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129130. [14]姜敏.引进期待可能性理论之必要性研究[J].南昌大学学报,2010,(3):56. [15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61752.html -
了解详情
了特别牺牲,则必须认定为构成征收并且予以补偿。[3] 3、 特别牺牲理论和期待可能性理论分别被联邦普通法院和联邦行政法院在司法实践中采用,但是在法院作出 文件是否符合上位法规定作出裁判。因此,在目前立法与司法机关的分工之下,期待通过司法机关认定法律文件的违宪从而宣告无效是不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但是对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80009.html -
了解详情
缺乏逻辑上的一贯性,也即一方面肯定对B以总则共犯处罚的根据在于B行为并非缺乏期待可能性,而同时立法者意思说的基本根据又是因果共犯论。(2)实质说:B 性操守,购买人正处于受该罪保护的地位。其二,缺乏有责性,也即B的行为缺乏期待可能性。以毁灭证据或藏匿犯人为例,犯人本身实施这一行为仍然有害于国家司法功能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42389.html -
了解详情
的阻却违法事由。在责任问题上,新古典犯罪论体系创造了非难可能性这一价值标准,提出了期待可能性概念。上述分析表明,在新古典犯罪论体系中,价值评价贯穿 的主观方面与犯罪的主观要件高度相似,但难以对行为人进行谴责时,犯罪人的非难可能性被排除。 按照交互检验的方法论,犯罪排除要件应当置于犯罪论体系中讨论,才能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42387.html -
了解详情
可能的自由说认为,即便他人处于熟睡期间被反锁,因为被害人任何时候都有醒来的可能性,所以侵害了可能的自由。而现实的自由说认为,由于被害人处于熟睡状态,并 质言之,所谓索债型非法拘禁,考虑到债权人非法讨债行为具有某种自救行为的性质,期待可能性较低,只有行为本身仅符合非法拘禁罪构成要件时,才能仅以非法拘禁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40447.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