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根本法与公法、私法并列在一起显然是混淆了不同的法律分类,在逻辑上是错误的。其二,宪法属于公法、私法之外的社会法(混合法)。截至目前,承认社会 价值角度而论,都不宜主张宪法对私人关系的效力。 总之,宪法中的基本权利不同于民事权利,基本权利规范似乎也不具有第三者效力,故宪法具有私法属性的判断令人难以置信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09045.html -
了解详情
将根本法与公法、私法并列在一起显然是混淆了不同的法律分类,在逻辑上是错误的。其二,宪法属于公法、私法之外的社会法(混合法)。截至目前,承认社会 价值角度而论,都不宜主张宪法对私人关系的效力。 总之,宪法中的基本权利不同于民事权利,基本权利规范似乎也不具有第三者效力,故宪法具有私法属性的判断令人难以置信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09044.html -
了解详情
的司法观念造成不利影响。[5]我们认为,只有以刑法上的规定作为罪数分类的判断标准,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罪数分类的混乱局面。 罪数理论直接关系到行为人的行为究竟 的统一性和确定性。很多学者认为,确实充分对于证明的要求是很高的,应达到排除一切怀疑的程度。但受科学技术及人的认识能力所限,现实中往往无法达到这样高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03186.html -
了解详情
依法予以受理:(三)人格尊严权、人身自由权。但是,对于本条规定的人身自由权的性质学界有不同的认识。有人认为,一般人格权包括人身自由权和人格尊严权。但《精神 虚假的信息告知他人,使其在虚假信息的基础上作出与其真意不符的意思表示或作出错误的判断,从而对其意思决定自由权构成侵害。以欺诈方法使受害人为非本意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02653.html -
了解详情
为真币而持有、使用属正常和普遍现象,司法机关在定罪时有责任排除这种正常和普遍认识错误。 (三)客观特征:作为和不作为之外----第三犯罪行为形式 持有是状态,还是 刑法中的持有型犯罪,中国刑事法杂志2000年第1期。 16、杨书文:论刑法上的持有行为,《法制日报》1998年7月4日。 17、张智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8160.html -
了解详情
着不少模糊、矛盾甚至是错误的认识。是否拥有科学的内涵,是行为犯在刑法学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点,本文拟对此加以研究,力图在博采众议的基础上,对行为犯作出正确 加以形式的判断为已足,可不必考虑各个具体的事情进行实质的判断,即只要行为符合刑法上规定的实施某行为者,处以某刑,便可认为出现了抽象危险。该说在解释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5012.html -
了解详情
的危害性就越大。如果某一行为并未危害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就不可能构成犯罪。研究犯罪客体有助于我们认识犯罪的本质特征,有助于准确定罪,有助于正确量刑[28] 请求适用刑事和解与是否应当适用刑事和解,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是对被害人实体处分权利的判断,后者是司法机关在考虑案件实际情况后对被害人请求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6587.html -
了解详情
内,如果根据一般理性人的判断,其危害结果超出了刑法分则条文所要求的类型化的危害结果,可以判断,行为人对刑法分则罪名的危害结果没有认识。此外,对于危害结果 结果在表现形式和程度有准确的认识。要求准确无误的认识是不可能的,太过严苛的认识要求会导致对认识的否定或者大量认识错误的出现。 对于是否所有作为构成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6031.html -
了解详情
内,如果根据一般理性人的判断,其危害结果超出了刑法分则条文所要求的类型化的危害结果,可以判断,行为人对刑法分则罪名的危害结果没有认识。此外,对于危害结果 结果在表现形式和程度有准确的认识。要求准确无误的认识是不可能的,太过严苛的认识要求会导致对认识的否定或者大量认识错误的出现。 对于是否所有作为构成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6021.html -
了解详情
。这是一种常识、常理、常情的判断。需要指出的是,本案在交通肇事罪的罪状形合性之下论以交通肇事罪会在一定或相当程度上对于死者及其亲属导致量刑结果背离常理 分歧看得与重大分裂同样严重,即视分歧具有犯罪性质。{11}该论断所能给我们的启发是:刑法上所规定的犯罪可以被看成是行为人个人与社会这个大集体之间的一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9484.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