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次数无法鉴别。不法分子利用这一点,通过在限额内重复使用达到大量透支的目的。 (2)合法持卡人利用无效真卡异地巨额透支。有些不法持卡人因超额使用等原因 处理,这一方面说明立法者对冒用信用卡行为的特别禁止,即只要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冒用他人信用卡的,就应当定信用卡诈骗罪,而不问行为人取得他人信用卡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2218.html -
了解详情
意见认为,被告人二陈既没有任何生产性企业,又没有任何经营活动,他(她)们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提高利率的手段擅自向社会公众集资,肆意挥霍,涉及的数额大,影响面广 上实施了诈骗行为。因此,被告人二陈的行为应定集资诈骗罪,而不能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三、集资诈骗罪的处罚 根据1996年12月16日发布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2066.html -
了解详情
诈骗罪和信用证诈骗罪。单位应纳入骗贷的犯罪主体范围,删除贷款诈骗罪中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立法规定。 关键词:单位 贷款 诈骗 在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转型时期,由于 无法举证的犯罪行为受到制裁成为可能。以上均不要求行为人必须具有不法所有的目的,而只要行为人是使用欺诈手段获得贷款的,即成立犯罪。从保护信贷安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2063.html -
了解详情
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的同时,规定在司法实践中,对于单位十分明显地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签订、履行借款合同诈骗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符合刑法第224条 故意说是不能成立的。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按其他有关犯罪处理,但不能以贷款诈骗罪论处理。所以,间接故意说是难以成立的。 那么,应如何理解贷款诈骗罪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1907.html -
了解详情
透支 一、信用卡诈骗罪概述 根据刑法第196条规定,信用卡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信用卡,虚构事实、隐瞒真相,骗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归还,在性质上也只能属于退缴犯罪所得,因此,构成恶意透支,应以信用卡诈骗罪论处。 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 文章来源: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04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1737.html -
了解详情
具体数额。(2 )考虑犯罪分子本人的经济状况。我国刑法对此没有规定,但这项原则为国外许多刑事立法所规定,且这种规定具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在决定罚金数额时 为目的存在不同认识。马克昌教授认为,刑法中其他金融诈骗犯罪无一例外都要求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理由在于:( l )它们都是诈骗罪的一种,是从诈骗罪分离出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0694.html -
了解详情
2009年第四季度增加1160.02亿元,增长8.5%;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还信贷总额为88.04亿元,较2009年第四季度增加11.08亿元,信用卡坏账风险有所 目的,因此有必要将客观上不能归还透支资金的善意不当透支行为与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恶意透支行为严格区分开来。银行两次催收的规定就是完善这种区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1780.html -
了解详情
的行为。[⑩]张明楷教授从构成要素角度更为细致的指出,敲诈勒索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他人实行威胁,索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敲诈勒索罪的 西方刑法学说史略》,中国检察出版社1996年版,第239页。 [14] 本文写作的目的就是将某些传统意义上的敲诈勒索罪在理论上作出罪研讨,这里的敲诈勒索并非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1779.html -
了解详情
索赔,让他人遭受了财产损失,实际上侵犯了财产所有权,符合盗窃罪的实质要件,因而应以盗窃罪论处。? (1)从犯罪客体方面讲,被告的行为并未侵犯所有权,即未侵犯 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明确规定: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的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多次盗窃公私财物的行为, 构成盗窃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7422.html -
了解详情
根据我国刑法和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行为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可以认定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经济合同进行诈骗: 1、在明知自己没有履行合同能力、或明知 指使;二是非法所得归单位所有或基本归单位所有。 (二)合同诈骗罪的客体为复杂客体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合同法律制度是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基本保证。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4898.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