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矛盾甚至是错误的认识。是否拥有科学的内涵,是行为犯在刑法学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点,本文拟对此加以研究,力图在博采众议的基础上,对行为犯作出 (第二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270页。)实际上,这种认识方法稍嫌有些简单化、公式化。犯罪完成形态和未完成形态不一定对称才能存在,既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139.html -
了解详情
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这一结果要件,玩忽职守行为与这一危害结果之间还必须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如前所述,玩忽职守罪是一种不作为犯罪,这就使得玩忽职守 、抽象,随意性大,难以操作,致使在处理过程中司法部门之间、司法部门与政府部门之间认识各异,无法统一,使得案件的社会效果、法律效果不佳。因此必须就“重大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052.html -
了解详情
安排起来,乃是一种充满风险的作业。尽管如此,我还是尝试着将其中几个关键性的认识或论证规则整理如下: 其一,比较点就其性质而言,乃是带有一定普遍性的规则或评价 的法效果。在评价观点与法效果之间应具备某种均衡性、一致性与合比例性。在刑法上,我们常常谈论的罪刑均衡原则,就是试图在构成要件与法效果之间实现均衡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64391.html -
了解详情
应当注意,定罪过程是一种司法活动而非一种行政活动,更不是一种单纯的认识活动。作为定罪模式的犯罪构成,是而且只能是控辩审三方共同使用的司法话语平台 无视这一事实而仍旧只以行为是否符合构成要件为标准来决定是否予以追诉,否则,刑法上的追诉时效制度就成了无本之木(此案当然并未超过追诉时效)。 再次,传统刑法学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64353.html -
了解详情
要件和《刑法》隐含规定的定罪情节,才能充足犯罪成立条件。所以,对《刑法》第3条,如果错误地按照行政逻辑去建构,就趋向于采取法有明文规定必为罪必处罚 最大缺陷和弱点就在于,对这一实践操作本性的感性抽象的意义和力量缺乏足够认识和充分发展。过于重视现实的可能性,轻视逻辑的可能性,从而经常轻视和贬低无用的抽象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16663.html -
了解详情
论证的逻辑以信用卡诈骗罪论处,而是以抢劫罪定罪处罚,这是司法解释以最初的任意性错误为论证起点而得出的合乎逻辑的具有论证性的裁判规则。 回头来看,养老院工作人员遗弃 合法的行为,在事实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刑法上也不能说是犯罪行为。比如许霆案,到现在为止还有不同的认识,不少人就坚持认为许霆无罪。理由是这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00279.html -
了解详情
还很不完善,但一反资产阶级刑法典不设共同犯罪概念之规定的传统立法例,首次在刑法上明文引入共同犯罪概念,对共同犯罪制度起到了奠基的作用,具有重大历史意义[2]( 提出之初,我对共犯从属性说与共犯独立性说的理解是十分肤浅的,甚至是错误的,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二重性说,现在确实需要进行重新的反思与检讨。 我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96615.html -
了解详情
、行为动机和目的等主观要素、行为的有责后果以及行为人行为时的精神状态:法律认识错误以及期待可能性等狭义的罪责程度;同时,行为人行为时的人格表现、行为人的 他们再次犯罪。否则,无法理解为何要限制他们会客。[52](3)从一定意义上说,刑法虽然规定缓刑和假释的适用条件包括没有再犯罪的危险,但是,通过规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67309.html -
了解详情
、行为动机和目的等主观要素、行为的有责后果以及行为人行为时的精神状态:法律认识错误以及期待可能性等狭义的罪责程度;同时,行为人行为时的人格表现、行为人的 他们再次犯罪。否则,无法理解为何要限制他们会客。(52)(3)从一定意义上说,刑法虽然规定缓刑和假释的适用条件包括没有再犯罪的危险,但是,通过规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67216.html -
了解详情
)根据其反对不利于被告人的扩大解释的立场,陈兴良教授分明不认为将虚拟财物视为刑法上的财物是扩大解释。然而,将虚拟财物理解为财物,怎么不是对财物概念 2008年版,第13页。 (56)参见前引⑴,周详文。 (57)对此,形式论者也有所认识。陈兴良教授明确提出,形式解释论与实质解释论之争不仅是构成要件论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64160.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