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法庭许可,查阅对证人、鉴定人、被害人使用化名情况的,应当签署保密承诺书。 四、强制措施 13.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正当理由不得离开所 期限届满前作出决定。 22.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八条第一款规定:“在侦查期间,发现犯罪嫌疑人另有重要罪行的,自发现之日起依照本法第一百五十四条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57975.html -
了解详情
的罚款决定,也由公安机关作出。 15.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不得要求被监视居住人支付费用。 16.刑事诉讼法规定,拘留由公安机关执行。对于人民检察院直接 的,适用刑事诉讼法第五编第三章规定的程序,由人民检察院向人民法院提出没收违法所得的申请。 38.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现有证据证明存在违法所得及其他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43284.html -
了解详情
。新刑事诉讼法强制措施对于保障人权方面作出了如下规定: (1)强化和严格人民检察院的审查批捕程序。 新刑事诉讼法第86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逮捕,可以讯问犯罪 诉讼法第73条第三、四款分别规定,被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委托辩护人,适用本法第33条的规定。(本法第33条规定:犯罪嫌疑人自被侦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7208.html -
了解详情
条件的案件予以立案。人民法院对自诉案件进行审查是依法处理自诉案件的必经程序。其主要任务是审查自诉案件是否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是否归本院管辖?自诉人起诉被告人的 在司法实践中,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的被告人,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而有捕必要,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9150.html -
了解详情
不得超过十二个月;另一种观点则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第七十五条“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的期限重新计算”的规定以及公安部、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各自机关适用取保候审期限 行的共同犯罪论处。①公安部于1998年5月14日发布施行的《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九十二条第二款规定: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724.html -
了解详情
)抚慰未成年人,帮助其消除恐惧心理和抵触情绪; (五)帮助未成年人正确理解讯问或者询问程序,但不得以诱导、暗示等方式妨碍其独立思考回答问题,不得非法干涉办案机关正当 后果的; (二)两次未经批准,无正当理由擅自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执行监视居住的处所的; (三)未经批准,擅自会见他人或者通信,造成严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822671.html -
了解详情
制裁?例如,对于应当开示而未开示之证据,是否即丧失证据资格而不得在后续程序中提出(证据失权)?在在皆不明确。 笔者认为,鉴于辩护人违反特定证据开 责任。本条规定其实仍属裸奔条款,因为,所谓执法人员对监视居住、取保候审决定,不严格执行,贻误案件办理的,依法追究责任,仍停留在实体责任追究层面,违反程序法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8537.html -
了解详情
。 (一)明确逮捕条件 刑事诉讼法应对社会危险性表现作出列举式规定,以便使逮捕的社会危险性条件更为明确。笔者建议,有社会危险性是指有证据证明犯罪嫌疑人具有 可否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非羁押性措施,做到兼听则明、居中裁决,从而在羁押与采取非羁押性的替代措施之间作出正确的决定。 根据批捕程序应当具有诉讼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4102.html -
了解详情
并不完全相同。在英美法系国家,逮捕是主管当局按法律规定的程序对未经法院判决的嫌疑人予以羁押的行为,或叫主管当局在没有确定嫌疑人是否有罪之前依法限制其 必须。其次,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对于违反法定义务、情节严重的被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也可以予以逮捕。这也是造成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6335.html -
了解详情
拘留、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和逮捕五大措施组成。在大多数国家立法中,都将强制到案的措施与审前候审的措施分离,审前羁押需经特定的司法程序方可适用。与 二是即便已有的救济手段,由于最终决定权把握在办案机关手中,也无法有效地保障当事人的权利。如《刑事诉讼法》第75条虽然明文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等有权要求解除已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9618.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