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共识,在2003年3月26日联合制定、公布的《补充规定》中作了调整。如确定《刑法》第397条为滥用职权罪和玩忽职守罪两个罪名,取消了最高人民检察院原规定 犯罪性质也不相同。应当尽量避免在罪名中出现犯罪主体、罪过。但如果此罪与彼罪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犯罪主体或者罪过形式上,为了有利于划清此罪与彼罪的界限,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4772.html -
了解详情
工作人员,两者相差甚远。同时,法律还把属国家工作人员但不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渎职犯罪区别对待,采取二元制立法模式,形成检察机关对第九章之外的国家 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此规定完全是刑法397条的翻版,渎职行为方式包括了滥用职权和玩忽职守两种,但十分令人费解的是,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执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07943.html -
了解详情
了共识,在2003年3月26日联合制定、公布 的《补充规定》中作了调整。如确定《刑法》第397条为滥用职权罪和玩忽职守罪两个罪名,取消了最高人民检察院原规定 性质也不相同。应当尽量避免在罪名中出现犯罪主体、罪过。但如果此罪与彼罪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犯罪主 体或者罪过形式上,为了有利于划清此罪与彼罪的界限,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9852.html -
了解详情
一点,也是监督过失犯罪与普通过失犯罪在因果关系上最为显著的区别。从我国司法实践来看,法院的做法,也肯定了此类案件危害结果发生系多方面原因造成,并且 有学者主张:在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均存在滥用职权或玩忽职守的情况下,导致严重危害结果发生的直接或必然的原因是直接责任人员的渎职行为,主管人员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59384.html -
了解详情
所普遍接受,并作为区别于玩忽职守罪的重要依据。但通说认为该故意的具体内容为行为人明知自己滥用职权的行为会发生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 熟悉程度,从而确定其是否故意违规履职;或者通过证实行为人有收受他人财物、徇私舞弊的情节,以此来证明其故意违规履职。 (三)问题三之解决 从问题三中可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7313.html -
了解详情
撤职的行政处分。 与之在形式和性质上类似的法条还有不少,此不再多列。而部门经济法中有关调制主体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贪污、索贿受贿、泄露 和组织,在对外行使职能时与国务院下属的部委等区别不大。 [3] 由于现行实在法未规定立法机关因立法性调制行为引发的法律责任,如对之进行研究在笔者看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0808.html -
了解详情
撤职的行政处分。 与之在形式和性质上类似的法条还有不少,此不再多列。而部门经济法中有关调制主体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贪污、索贿受贿、泄露 和组织,在对外行使职能时与国务院下属的部委等区别不大。 [3]由于现行实在法未规定立法机关因立法性调制行为引发的法律责任,如对之进行研究在笔者看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1046.html -
了解详情
撤职的行政处分。 与之在形式和性质上类似的法条还有不少,此不再多列。而部门经济法中有关调制主体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贪污、索贿受贿、泄露 和组织,在对外行使职能时与国务院下属的部委等区别不大。 [3]由于现行实在法未规定立法机关因立法性调制行为引发的法律责任,如对之进行研究在笔者看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0919.html -
了解详情
的一般原则和共同要件。刑法分则条文则规定了每一种犯罪的具体的特定的构成要件。具体犯罪构成要件不同,决定了不同性质犯罪之间的区别。罪名正是某种 以上。本条第一款是关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或者玩忽职守的规定。对于第二款规定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因徇私舞弊而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的行为,就不应另定一个徇私舞弊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65874.html -
了解详情
第八章中唯一可与金融机构工作人员的背职行为挂钩的是第397条“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或玩忽职守”的行为。但本条的主体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而商业银行中 研究的不是刑法分则第9章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渎职犯罪,而是金融机构或金融机构职员特殊的“渎职”行为。为了便于区别,本文特意使用“背职”一词,以说明我们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973.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