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诈骗的主观故意与客观行为特征作为并列条件,突出和强调了行为人主观上必须具有非法占有目的。也就是说,行为人的客观行为具备了诈骗犯罪的某一行为特征并不必然推定 很难确认行为人在签订合同时的主观故意,只要在没有事实证明行为人签订合同时没有非法占有的目,而实施了携款逃匿的行为,根据刑法规定的在签订、履行合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6352.html -
了解详情
后或用于个人挥霍,或用于弥补经营亏损、偿还债务,造成无力归还的事实,或携款逃之夭夭,以此来占有对方的财物。违约后,不但不想方设法承担违约责任,反而千方百计地逃避责任,行为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就比较明显。因此,对于一些经济犯罪、财产犯罪而言,一方当事人取得对方的财物后,对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61612.html -
了解详情
占有不是等同的概念,也不是仅指事实上的支配或控制。因为如果将不法占有理解为单纯事实上的支配或者控制,那么,盗用他人财物时,行为人事实上也支配或者控制 具体问题。例如,当行为人为了单位利益而指使他人或者直接实施盗窃行为时,仍然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完全符合盗窃罪的主客观要件,应认定为(自然人)盗窃罪。再如,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6231.html -
了解详情
诈骗的主观故意与客观行为特征作为并列条件,突出和强调了行为人主观上必须具有非法占有目的。也就是说,行为人的客观行为具备了诈骗犯罪的某一行为特征并不必然推 难确认行为人在签订合同时的主观故意,只要在没有事实证明行为人签订合同时没有“非法占有的目”,而实施了“携款逃匿”的行为,根据刑法规定的“在签订、履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0258.html -
了解详情
辩双方争议的焦点。由于受到传统诈骗犯罪构成模式――要求行为人主观上必须具备“意图非法改变公私财产所有权”的特征的影响,致使法院在审理金融诈骗犯罪时面对控辩 审判机关尝试采用司法推定方法,通过列举若干行为表现方式以此推定行为人具备非法占有的主观目的。早在1996年12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通过的《关于审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019.html -
了解详情
财物罪在通常情况下并不难区分。但是,如果行为人出于毁坏的目的,采用盗窃等非法手段取出他人财物后予以毁坏,或者取出之后主观心理状态发生变化不予毁坏而加以利用, ,区分两者就成为理论和实践上的难题。在笔者看来,如果从本义上理解非法占有目的,行为人出于毁坏目的取得他人财物后予以毁坏,或者改变犯意而加以利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758.html -
了解详情
欺骗手段,安置对象与安置方签订的拆迁安置合同、经济适用房买卖合同也不是非法的、绝对无效的。安置方在发现安置对象采用欺骗手段获取利益后,不收回 则属于民事纠纷,不构成诈骗。 ...... 【办案经验交流】 用普通人的直觉判断诈骗罪的非法占有目的 诈骗犯罪属于自然犯,是一种明显违反伦理道德的犯罪。它区别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69757.html -
了解详情
相比其所指的范围更窄。我国从1984年开始在刑事立法和司法解释中常用到“非法占有目的”的表述,但是至今刑法典或相关司法解释中都未明确界定其含义。而刑法 种主观心理内容。而在司法实践中,主观要素的证明始终是一个难题。而“非法占有目的”首先在主观上,行为人心中产生的某种目的不可能像客观事实一样轻易被人发现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53435.html -
了解详情
”的方式与民间借贷没有差别,但是,从被告人取得“借款”后的行为表现可以判断其非法占有目的。被告人或者居无定所,取得“借款”后即携款逃匿,躲避被害人催 支付其余货款的。” 这些规定详尽地列举了合同诈骗案件中常见的足以认定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情形,对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最高人民法院于2001年印发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40730.html -
了解详情
归还能力等同于明知危害结果必然发生,拒绝考察嫌疑人的意志因素,武断地推定嫌疑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三、兜底性条款错误地用作具体规定,形成了一个法条,两 高利贷者)在出现严重违约、甚至资不抵债的情况下,如果嫌疑人通过隐瞒真相或编造事实继续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并造成数额较大资金不能归还的,就被认定为具有非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6592.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