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段,安置对象与安置方签订的拆迁安置合同、经济适用房买卖合同也不是非法的、绝对无效的。安置方在发现安置对象采用欺骗手段获取利益后,不收回 则属于民事纠纷,不构成诈骗。 ...... 【办案经验交流】 用普通人的直觉判断诈骗罪的非法占有目的 诈骗犯罪属于自然犯,是一种明显违反伦理道德的犯罪。它区别于违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69757.html -
了解详情
述是否可信,仍要看供述与客观行为是否相符。因此,被告人有无非法占有目的,归根到底要根据其客观行为进行判断。 那么,根据哪些行为可以认定被告人具有非法 其余货款的。” 这些规定详尽地列举了合同诈骗案件中常见的足以认定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情形,对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最高人民法院于2001年印发的《全国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40730.html -
了解详情
放高利贷者)在出现严重违约、甚至资不抵债的情况下,如果嫌疑人通过隐瞒真相或编造事实继续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并造成数额较大资金不能归还的,就被认定为具有非法占有 中的拒不返还,本来已经把嫌疑人的主观方面严格界定为直接故意,并具有非法占有目的,但明知没有归还能力而大量骗取资金的;,却把间接故意和过于自信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6592.html -
了解详情
外,主要是经验与逻辑,这就必然导致对于一个具体案件中的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存在分歧。由于这个原因,在有些案件中公检法机关的认识不一致。 《全国法院审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第3条规定,对于行为人通过诈骗的方法非法获取集资款,造成数额较大集资款不能归还,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认定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2518.html -
了解详情
行为人侵害财产所有权的全部四项权能,还是指即使侵害所有权的部分权能也成立非法占有目的?对某些财产权利而言,侵权行为只能侵害部分权能,不可能侵害全部四项 ,有的是由行为人的侵权行为直接造成的,如他人汽车的价值消耗是由行为人的非法使用直接造成的,对此笔者称之为初次侵权;有的是由行为人的再次行为造成的,或者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6706.html -
了解详情
法则和经验法则,得出的结论具有唯一性和排他性。刑事审判中,运用推定认定非法占有目的,应重点审查以下内容:行为人是否使用虚假的身份,存在虚假或明显违法违规的 人脉广可以帮助高价销售,从而骗取被害人的信任,受托代为销售字画;从高华占有字画后的表现来看,其并没有开展销售活动,反而以各种理由推托搪塞,直至切断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07542.html -
了解详情
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合同诈骗行为与一般民事欺诈行为两者区别的关键之一就在于主观目的不同:民事欺诈是为了用于经营,借以创造履行能力而为欺诈行为以诱使对方陷入 也履行了、因为外在因素无法继续履行而后来携款逃匿的,应该认定该非法占有目的形成于事后阶段;如果行为人获取对方当事人交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定金、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60881.html -
了解详情
能力,但行为人自始至终无任何履约行为,而以欺骗手段让对方当事人单方履行合同,占有对方财物,应认定为合同诈骗;(2)有完全履约能力,但行为人只履行一部分, 不愿意承担义务,表明合同未履行是由于行为人主观上造成的,从而说明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应以合同诈骗论处。但是,如果合同当事人享受了权利,自己尽了最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1407.html -
了解详情
召开的全国法院审理金融案件工作座谈会上形成的会议纪要对金融犯罪案件中认定“非法占有目的”作了明确的规定,此规定虽然是针对金融诈骗案件,实际上对于普通诈骗和 才可以认定,具体可以从以下三方考察: 一、证据能否证实行为人通过诈骗的方法非法获取资金,造成数额较大资金不能归还; 二、证据能否证实行为人存在上述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17128.html -
了解详情
。[7]虽然在司法实践中,大多数财产犯的行为人具有永久性的排除意思,但非法占有目的不以永久性的排除意思为必要。[8]利用意思,是指遵从财物可能具有 与利用意思;其二就妨害被害人使用以及对其财产权侵犯的程度而言,恶意的自主占有完全可以达到上述要求。 具体到借贷型诈骗案件,有的犯罪嫌疑人按照老百姓最最通俗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836.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