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轻重以至是否免除刑罚。{9}579何秉松教授认为特定身份是指一切与一定犯罪行为有关的、主体在一定社会关系上的特殊地位或者某些生理、病理特征。{10}201 定罪的原则。2003年6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贪污、职务侵占案件如何认定共同犯罪几个问题的解释》第3条作了同样规定。 主犯决定说的缺陷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2138.html -
了解详情
甲在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时,仅仅发现了被他人已经打开的计算机入侵路径,是否可以认定明知呢?在日本刑法上,这种情形被 称为继承的共同正犯[3](P.397)。在 属于教唆犯。但是,在特定之情形下,如何认定对象之特定不无困难。如利用聊天工具,在一个聊天室中进行犯罪的教唆 行为。在这里,网络聊天室构成了一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7407.html -
了解详情
认定不同身份的主体构成受贿共犯,共同受贿的故意及行为如何认定,介绍贿赂罪与受贿、行贿共犯之间的界限,共同受贿的数额如何认定?等等,存在较多问题,困扰着司法实务部门 以共犯论。【2】日本刑法第65条第一款规定:对于因犯罪人身份而构成的犯罪行为进行加功的人,虽不具有这种身份的,也是共犯。我国刑法总则中没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0421.html -
了解详情
即使行贿人没有明确告知受贿人或者双方没有约定银行卡内的存款数额,也不意味着受贿人的犯罪故意绝对停止于概括故意。只要受贿人实际使用部分存款,就可以认为其明知或者应 看,以单一性实行行为决定共犯性质的观点得到了司法解释的认可。2000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贪污、职务侵占案件如何认定共同犯罪几个问题的解释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9884.html -
了解详情
一日赵某出差,钱某将电视机搬走,赵某回来发现后,钱某拒不退还。此种行为如何认定?笔者认为,赵某自购得电视机后,一直摆放于厅中与钱某一起使用,其 而又无法收集到案件的主要证据,则只有承担败诉的后果。第三,由于侵占罪的各种犯罪行为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因而对于侵占人的确定需要一定的调查才能完成,这对于被侵权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779.html -
了解详情
和理论中,除了重大责任事故罪允许操作惯例等非规范性的规定作为补充规范以外,作为责任事故犯罪空白部分的填充依据都在于国家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然而,在中国刑法学界,对单位 是单位,而不可能是自然人。在肯定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为单位犯罪的情况下,如何认定单位犯罪行为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换而言之,在司法实务中,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933.html -
了解详情
刑事责任的根据。[8] 以上论述强调了危害行为在犯罪构成中的重要性,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在司法实践中,如何认定某一行为是危害行为呢?换言之,行为 主观与客观之间》,台北1997年版,第276页。 [51]参见李立众:《犯罪成立理论研究一个城外方向的尝试》,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99 - 200页。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64482.html -
了解详情
更加强化了故意、过失支配行为人实施特定的犯罪行为的观念,导致故意、过失的内容决定行为性质,进而导致从主观到客观认定犯罪。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刑法理论 人权保障机能决定的。国民的自由以其具有预测可能性为前提。如果不管国民在行为时如何小心谨慎,只要发生法益侵害结果就应受到刑罚处罚,那么,国民就没有任何自由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64396.html -
了解详情
作为犯罪概念内容的观点,在德日刑法学中都是通说。例如,德国学者指出: 将犯罪行为的特征归类到一个体系之后,出现了古典的,在德国基本上无异议的,以构成要件该 要件该当性行为的范围与违法阻却事由的范围如何彼消此长,都不会改变。通过构成要件该当性而将正当行为的认定纳入定罪的司法过程,在违法性中予以排除。但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64393.html -
了解详情
,作为第253条之一(以下简称本条),规定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构成犯罪。这是对近年来日益严峻的公民个人信息被无端泄露的刑法回应。[2]个人信息 构成行贿罪,取决于吴某是否利用了职务便利,还取决于如何认定二人相互勾结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性质。 【注释】 [1]广州检察机关已于2009年6月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63501.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