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促进长期利益的最佳方式,必须使刑法得到公众认同。 引进刑法的公众认同概念可以解决一些争议问题。第一,因果关系:相当因果关系说以条件说为基础,将因果关系 第二,不作为犯中作为义务的实质判断需要借助于一般国民的规范意识:从公众的刑法认同感来考虑,只要存在着与作为价值相同的不作为,就应该给予处理。这样,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751.html -
了解详情
认为最高法院最好重新斟酌上述解释的合理性与合法性。 五、关于交通肇事罪的法律适用问题 新刑法所规定的交通肇事罪应如何准确理解与适用,在实务中存在三个争议问题。一 死无疑。这种并不鲜见的死亡情况就不能认定为与肇事者的逃逸行为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因此,“因逃逸致人死亡”应当是指下列两种情况:一种是从被害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682.html -
了解详情
,作为本罪的严重情节定罪处罚;个别条文将结果加重犯作为吸收犯定罪外罚。 刑法240条规定:“拐卖妇女、儿童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有 “组织卖淫”造成的加重结果,与基本犯罪行为也不存在因果关系,两种情形下均具备了强奸罪的犯罪构成要件。所以说刑法条文将这两种情形规定为结果加重犯不妥,应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392.html -
了解详情
对方为不满14岁的幼女作为要件,如果要求明知即排除了严格责任的适用。我国刑法确实没有明文规定明知,但没有规定并不意味着定罪构成中不需要明知作为犯罪要件,从 并不及时报告的先前行为紧密联系的,二者虽然不能说是必然性因果关系,但它们之间存在着高度的可能性因果联系,因为枪支是一种高危险性的物品,而我国又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7131.html -
了解详情
为不满14岁的幼女作为要件,如果要求“明知”即排除了严格责任的适用。我国刑法确实没有明文规定“明知”,但没有规定并不意味着定罪构成中不需要“明知”作为犯罪要件, 并不及时报告的先前行为紧密联系的,二者虽然不能说是必然性因果关系,但它们之间存在着高度的可能性因果联系,因为枪支是一种高危险性的物品,而我国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909.html -
了解详情
那是伤害的行为。{1}显然,以客观归责论取代相当因果关系说,不仅仅是一个具体观点的更新,更是刑法学视域的转换。 第二,许多社会行为是犯罪,显然 之学。这与前述美国法律形式主义受到有力批判的时代背景基本相同。二战以后,相对罪刑法定主义更加有利于刑事辩护。1970年代德国出现的客观归责论,鲜明地体现了刑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64353.html -
了解详情
用为推论的基础。换言之,差异制造事实,或因果关系,具有规范性(normative)的意涵。4譬如,一个很经典的刑法学研究题目:警察人数增加是否会降低犯罪率 分析才能获得。日常口语中,大量法学规范论证中,充满了许多不假思索或想当然的因果推论。有任何法律实证研究概念的读者,必须时时谨记在心:不要把他人缺乏 ...
//www.110.com/ziliao/article-846174.html -
了解详情
。第五,一行为必须同时触犯数个不同罪名。对此种认识错误如何处理呢?我国刑法理论认为根据法定符合说同一法益的保护原则应当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处罚时要注意 则成立过失致人重伤,但客观上行为人只实施了一个行为,应当择重处断。3.因果关系认识错误指行为人在实施故意犯罪的过程中,客观上出现了行为所期望的危害结果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51160.html -
了解详情
刑事立法工作在1997年全面修订刑法典后,事实上一直都没有停止过,陆续出台的刑法修正案在不改变刑法典体系结构的基础上,对刑法典原有规定进行了大量修改补充 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实质上忽视了行为人职务便利与骗取财政之间缺乏因果关系的事实,没有将刑法设立贪污罪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要素的针对性目的予以正确表达,定性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64459.html -
了解详情
事实间仍具有因果关系,就其自己行为独立负其责任,即所谓个人责任。故教唆犯及从犯,亦罚其未遂。[31] 依我国台湾地区旧刑法(2006年 未能使被教唆者达致实行阶段的情况。追根溯源,将未遂教唆忠实还原为德国刑法学上的用语,则是力图教唆(versuchte Anstiftung) ,意指尝试、试图去进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02722.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