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的价值选择而失去了作为民诉基本理论的意义。 (三)纠纷解决说 此说为我国学者刘荣军教授所倡导。在《论民事诉讼的目的》一文中,他基于民诉 提倡的利益保障说中的“利益”包含了实体利益和程序利益。民事诉讼的目的,不仅应依照实体法的规定,廓清民事法律关系,确定权利状态,从而贯彻宪法关于保障实体权利的规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313.html -
了解详情
的基本内容,有助于体会和理解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的和谐这一命题的意义。 (一) 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的概念与构成 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以下简称诉讼主体) 与作用为依托的;而诉讼主体的地位与作用,又以诉讼主体的目的和任务为依归。 三、民事法律诉讼关系主体的对抗、成因及其结果和影响 (一) 民事法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608.html -
了解详情
在民主革命时期就已经提出并付诸立法和司法实践了。建国后,以列宁的国家干预民事法律关系的思想为指导,在借鉴前苏联社会主义检察理论的基础上,仿效苏联的模式,构建 。就民事检察监督法律关系而论,检、法两机关均系该法律关系的主体,双方权利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即检察监督法律关系的客体乃民事审判活动及其裁判结果。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511.html -
了解详情
行为中,其效果意思内容却往往是等同的,一般都表现为设立、变更或终止民事法律关系之意图,其含义完全可以纳入常素。我国有学者甚至认为,立法对于某些重要的 差异.4.结果不同。在法解释学上,无论是追求立法者意思的主观解释论或追求文本客观意义的客观解释论,均承认立法者的目的对于法条含义的决定作用。以至于依立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6842.html -
了解详情
和功能;民商法学界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则明显不够。例如,民法学上通常只在总论部分“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物”中将其作为一种特殊的物简作介绍;物权法原理中也只在动产 星、陈华彬:《物权法》,第20页;刘保玉:“物权与债权的区分及其相对性问题论纲”,载《法学论坛》2002年第5期。[44]郑玉波:《民法物权》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879.html -
了解详情
界限。民法在现代的修正或者说民法的公法化倾向,就是经济法的先兆。“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经济法就是从超越民法界限的地方开始的”。[24]它表明:民商 只适宜于民事法律关系那种内在结构较为简单的法律关系,而对于内在结构复杂多样的经济法律关系而言,过于呆板和形式化,对制度设计帮助不大,并且对经济法学分论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467.html -
了解详情
,民事诉讼是解决当事人之间民事权利义务的纠纷与争议问题,民事法律关系的重要特征就是主体间的平等性,而刑事诉讼要解决的是犯罪和刑罚问题,它是国家实施的追究 矛盾,刑事诉讼法和刑法规定的保护范围不尽一致。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保护范围是“证人及其近亲属的安全”,而刑法中的惩罚只涉及对证人本人的侵害行为,忽略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801.html -
了解详情
民事法律关系的参与者。一般认为它与权利能力、人格具有同一意义,是民事法律关系的必要因素之一。但为什么诸多社会存在〔2〕中只有自然人和符合特定条件的组织才可以 项社会存在,当它只有参加民事法律关系才能更好地发挥和体现自己的社会功能时,法律就应该赋予其民事主体地位,所以,当我们用功能论的观点来重新审视民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282.html -
了解详情
在物权等支配权与债权等对人权之间寻找到了一种“共性”(权利之通性),为建立民事法律关系的一般理论提供了理论依据。如果物权等支配权仅仅被看成一种对物或者对人的支配 ,对物权指的是特定的人对广义的“物”(即包括有体物、无体物及其他具有财产意义的物)的直接支配之权。因此,对物权的概念是一个比物权的概念更高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213.html -
了解详情
之研讨》,《法评》,第199期,1927年。14.李良、彭时:《论民事诉讼上土地管辖问题》,《法评》,第199期,1927年。15.聂重义 的定义,民事诉讼法的本质、功能,民事诉讼的法律关系及其主体、客体,民事诉讼法院的管辖权,民事诉讼法所贯穿的各项原则和主义,民事诉讼的第一审程序、上诉审程序、抗告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091.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