拐卖妇女、儿童罪 犯罪客体 以出卖为目的 实行行为 违背被害人意志 犯罪客体是在当前我国刑法学界争议极为激烈的问题之一,争论的焦点在于犯罪客体的内涵及其在犯罪构成中的 的行为方式时,拐与卖均为实行行为的组成部分,且两者之间存在特定的因果关系发展过程,即拐(实力支配)卖(转移支配)。尽管许多学者认为拐骗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84230.html -
了解详情
,《中外法学》2011年第1期。劳东燕:《风险分配与刑法归责:因果关系理论的反思》,《政法论坛》2010年第6期。 [1]The Law 驾一律起诉[N].北京晚报,20110524. [35]劳东燕.公共政策与风险社会的刑法[J].中国社会科学,2007,(3):126140. [36]王钧,冀莹.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81501.html -
了解详情
到,德国法上的侵权责任引入了刑法学者的三阶层理论,即责任成立的第一个阶层为构成要件符合性(包括行为、侵害、因果关系三个要素),第二个阶层为违法性 ,紧急避险在民法上可能违法,针对该紧急避险实施的防卫行为符合相关要件就可构成刑法上的正当防卫,因为正当防卫的对象可以是民法上的违法行为。于是,房子的主人可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79185.html -
了解详情
到,德国法上的侵权责任引入了刑法学者的三阶层理论,即责任成立的第一个阶层为构成要件符合性(包括行为、侵害、因果关系三个要素),第二个阶层为 ,第178页。 [19]同注[1],第63页。 [20]参见[日]山口厚等:《理论刑法学的最前线Ⅱ 》,岩波书店2006年版,第55页。 【作者简介】浙江大学 【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79183.html -
了解详情
,韦伯提倡一种解释性社会学,力图解释社会行动背后的动机;涂尔干则主张根据因果关系和功能分析对社会事实进行结构层次的讨论。其次,在分析社会的基本结构和 的排斥对象,而且在刑事制定法上亦受到严重贬抑,更为紧要的,它还与刑法现代化、刑事法治化的时代大潮显得格格不入,甚至背道而驰,习惯法只能是一种边缘化的、被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76846.html -
了解详情
种不被允许的危险,以法律评价为导向的规则性工作(Regelwerk)取代传统因果关系之自然科学范畴,并将罪责范畴与预防必要性相结合,完善了责任层面的 版。 [14]笔者为此也做过一些尝试性的工作。参见冯亚东:《理性主义与刑法模式犯罪概念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二章。 [15]关于许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13542.html -
了解详情
种不被允许的危险,以法律评价为导向的规则性工作(Regelwerk)取代传统因果关系之自然科学范畴,并将罪责范畴与预防必要性相结合,完善了责任层面的 版。 [14]笔者为此也做过一些尝试性的工作。参见冯亚东:《理性主义与刑法模式犯罪概念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二章。 [15]关于许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02651.html -
了解详情
的责任。这就是所谓全面无效说。这种观点主要是强调错误与同意之间的因果关系,认为若无错误则被害人就不会同意,那么这个同意就是无效的。 Feindstrafrecht, GA 2006, S. 91.国内学界对此问题也多有讨论。参见刘仁文:敌人刑法:一个初步的清理,《法律科学》2007年第6期;何庆仁: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8313.html -
了解详情
心理责任论。心理责任论认为,不应在行为人的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仅仅存在因果关系这种客观联系时就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只有在行为人与危害结果之间进而存在 可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处罚的行为,直接诉至法院追究刑事责任。{47} 这就是说,符合《刑法》第13条但书规定的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醉酒驾驶行为,不应当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5726.html -
了解详情
心理责任论。心理责任论认为,不应在行为人的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仅仅存在因果关系这种客观联系时就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只有在行为人与危害结果之间进而存在 可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处罚的行为,直接诉至法院追究刑事责任。{47} 这就是说,符合《刑法》第13条但书规定的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醉酒驾驶行为,不应当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5457.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