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的缺陷的形式出现的一种主张。 [ 2 ] ( P121)社会行为论将具有社会意义、有意的身体动静理解为刑法上的行为。社会行为论首倡者施密特(Eberhard Schmidt) 就认为: 所谓行为, 是指向社会性外界的有意的态度, 严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3294.html -
了解详情
去实施有害于社会的行为,以最大限度的预防犯罪。此时,社会危害性为普遍民众认识犯罪提供了一个具有一般指导意义的标准。邓子滨研究员认为,对司法官员来说都没有 我国,有些实质论者不是没有注意到实质犯罪论是否会导致以处罚必要性为借口,将刑法上本没有规定的行为也作为犯罪处理的危险,而是未敢真诚面对这个问题,何谓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2953.html -
了解详情
包含着对人性的关怀与尊重的伦理底蕴。期待可能性理论在刑法上的意义主要体现了刑法的谦抑价值,弱化了刑法冰冷生硬的面容,使之具有一定的人情味,拉近国民 决断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意志是否自由不仅取决于人自身内在的因素,也取决于作为认识内容的客观对象的性质,即外部环境是否允许人作出自由的决断选择。当两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0550.html -
了解详情
三项基本原则能否在实践中得到不折不扣的执行;还有学者研究了刑法上罪刑法定原则与刑诉法上的无罪推定原则的关系、国家工作人员的范围、司法解释、 刑法学科学性与应用性的有机统一。 (三)改革研究方法 人类科学研究的历史证明,认识方法的变革必然导致科学本身的变革,理论的创新往往源于方法论的创新。 针对以往中国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0264.html -
了解详情
评价,过多地依赖于在责任阶段的主观考察,在很多情况下也容易导致主观归罪的错误结论。比如前面所举案例,在甲以杀害的故意造成乙受伤,如果乙在医院 最后的结果之间,就表现为偶然的因果关系。④还有学者提出所谓一个半因果关系,认为刑法上因果关系的范围包括必然因果关系和高概率偶然因果关系,也主张一部分偶然因果关系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8851.html -
了解详情
功能相近的制度之内之后可能承载着不同的价值依据。 这种立场和方法所导致的错误解释,在中外都不乏其人。例如,无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义务秩序的价值祈求, 正是人类文化的进化和要求锻造出了刑法,人类文化的发展水平、具体样态以及价值理念直接型构(configuration) 出了刑法上的犯罪、刑罚和罪刑关系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4367.html -
了解详情
只要在行为和结果之间存在如无前者即无后者的必然性条件关系,就可以认为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英美法系双层次原因论中的第一层次事实原因通常用But 选择。通过这种选择,挑选出合适的法律原因。 ⑥所谓预见说,就是以行为人的主观认识为标准来选择事实原因作为法律原因。 ⑦条件说认为,一切对危害结果产生具有必要条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0124.html -
了解详情
);(3)、必须能够确认,作为法的基础的事实没有错误;(4)、成文法不能频繁变动,不能采用方便主义的立法方式。法的安定性,在刑法上的体现就是罪刑法定原则[ 地解释刑法;另一方面,司法者在处理案件过程中又不可避免地掺入个人的法律认识。因此,从保障无犯罪者不受刑罚权之干涉、保障犯罪人罚当其罪,防止国家刑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62538.html -
了解详情
实践看,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公布的媒体是《人民法院报》, 本件司法解释在人民法院报上公布的时间不是2004年3月26日,而是2004年4月1日,这实际上是 不公平的。应该如何保护该行为人的信赖呢?笔者认为,应该适用刑法中的错误理论来处理,在缺少违法性认识的情况下,阻却责任故意的存在。不过,如果司法解释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60803.html -
了解详情
承诺必须是被害人自觉自愿的真实选择,而不是出于受胁迫、被欺骗、开玩笑、有错误认识或无知等非真意而作出的意思表示。所谓真实,是指承诺是被害人自由, 自由意志行使自我决定权的尊重。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才使得行为人的主观心理不具有非难和谴责的可能性,从而获得了刑法上的正当性。[7] 4.被害人可以承诺的对象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60802.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