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粹的道德义务不应纳入其范围中,但在符合一定条件之下的见危不助,我国刑法可借鉴德国刑法中的见死不救罪加以规范。 【关键词】:作为义务 不作为 道德 开始了,所以因合同无效或者合同期限届满而不履行义务同危害结果的发生仍然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换句话说,没有订立合同这件事本身,(即使合同无效或者合同期限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8493.html -
了解详情
的危害结果必须与医务人员严重不负责任的诊疗护理有必然的联系,即两者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否则,即使医务人员有严重的违章行为,而没有上述危害结果发生; 研究所1994年硕士论文,第69页。[⑧] 任彦君:《论信赖原则及其在我国刑法中的运用》,《海南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⑨] 参见谢雄伟:《信赖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8234.html -
了解详情
的实际后果;行为人必须实施过失致人死亡的行为; 行为人的过失行为与被害人死亡的结果之间必须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案情] 公诉机关宜昌市点军区人民检察院。 被告人艾 在审理过程中对被告人艾光俊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构成何罪存在争议。 第一种意见认为,艾光俊的行为与刘月华的死亡结果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属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5797.html -
了解详情
因果机制 法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公式:法律规范+法律事实=法律关系。从法律适用来看,法律事实是形成法律关系的原因,但法律事实与法律关系之间的因果关系并非自然 的调整方式几乎完全采用法定主义,尤其是现代刑法。 法律行为主义对规则的依赖相对较小,但规则仍然限制着意思表示的范围。首先,法律可能会规定某些内容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60880.html -
了解详情
因果机制 法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公式:法律规范+法律事实=法律关系。从法律适用来看,法律事实是形成法律关系的原因,但法律事实与法律关系之间的因果关系并非自然 的调整方式几乎完全采用法定主义,尤其是现代刑法。 法律行为主义对规则的依赖相对较小,但规则仍然限制着意思表示的范围。首先,法律可能会规定某些内容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60451.html -
了解详情
,其基本要求之一就是侵权责任的成立必须以行为和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为前提。侵权行为法上的因果关系乃是侵权损害中原因与结果之间的相互联系,它是存在于自然界 债编总论》,正中书局1985年版,第77页。[26]参见李光灿:《刑法因果关系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43页。[27]参见李川、王景山: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591.html -
了解详情
的基础,其法律规范评价留待违法性和有责性去解决。也就是说,行为给行为客体造成的危害结果事实是否违法,由违法性判断加以认定,而危害行为是否侵害保护客体是进行 危害结果仅限于物质性结果,认为在我国刑法中,由于危害结果是作为犯罪构成的客观要件,作为因果关系,犯罪形态中的内容加以研究的,因此,它必须是有形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102.html -
了解详情
行为人的基本行为与加重结果之间须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由上述严格意义的结果加重犯构成特征可见,金融犯罪中的数额加重犯、情节加重犯,不是严格意义 是行为犯――行为人一经非法“设立”金融机构,就构成本罪既遂。根据本条规定,刑法上不问行为人“设立”后有无真的“开业”、“营业”及其他后果,而是该非法机构一俟成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647.html -
了解详情
犯罪的后果与过失行为之间应该存在着刑法上的因果关系。而案例中摩托车肇事者的肇事后果并未达到法定情节,所以不构成犯罪。如果无法检验则根据疑罪从无的 已经死亡,而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隐藏或者遗弃时,因而致使实际并未死亡的被害人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或者严重残疾。因为这里肇事者并不具有放任被害人死亡或重伤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808.html -
了解详情
达不到犯罪的起刑点标准且新法处刑较重时,应根据刑法中的谦抑原则将全部连续犯罪行为适用处罚较轻的旧法。惟此,才能全面贯彻、体现“从旧兼从轻”的 在肇事当时并未死亡,但伤势过重已必死无疑。这种并不鲜见的死亡情况就不能认定为与肇事者的逃逸行为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因此,“因逃逸致人死亡”应当是指下列两种情况: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682.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