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我国刑法关于杀人罪的立法比较简单,仅在第232条规定了故意杀人罪,而缺乏有关教唆、帮助自杀犯罪的特别规定。在此一立法例下,参与他人自杀是否具有可罚 教育中心研究年报》第42号。 (40)参见钱叶六:《对向犯若干问题研究》,载《法商研究》2011年第6期。 (41)参见前引⒃,[日]曾根威彦书,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44429.html -
了解详情
揭示出来。正如我国学者陈兴良教授指出的那样:犯罪故意有确定故意与不确定故意之分,教唆故意也是如此。在教唆故意是确定的情况下,教唆犯对教唆方法已经指明,如果 其认定想象竞合犯也并未超出教唆的范围。 关于想象竞合犯的教唆犯,还有一个问题值得研究,即被教唆人在实施所教唆之罪的过程中,出现了对象错误或打击错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41952.html -
了解详情
,其故意及非法占有的主观目的往往表现为:(1)行为人在行为时就存在明显的犯罪故意,即一开始就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这是比较容易认定的情形。( 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2页。 [7]参见康怀宇:《刑事主观事实证明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3338页。 [8]参见赵秉志主编:《刑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16879.html -
了解详情
,其故意及非法占有的主观目的往往表现为:(1)行为人在行为时就存在明显的犯罪故意,即一开始就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这是比较容易认定的情形。(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2页。 ⑺参见康怀宇:《刑事主观事实证明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3338页。 ⑻参见赵秉志主编:《刑法新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16874.html -
了解详情
因此而影响到法政策(将来的法/de lege ferenda)依据。[7]按德国建构目的性犯罪论体系的主要人物韦尔策尔(Welzel)的话来说,应当根据行为的存在特征 但毕竟应明确每一学科基本的研究对象及问题场域)。 根据我国刑法第14、15和16条的规定,任何犯罪要么是故意要么是过失,否则为意外事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13542.html -
了解详情
唐律》的先进性。即使在现代社会,现行刑法对过失的规定也较为简单。[10]也只是简单区分故意与过失,而没有对过失进行进一步的区分以便针对不同情形予以处理。从这一意义上讲,《唐律》有关过失犯罪的规定是值得我们研究刑法过失犯罪问题时予以借鉴的。比如:《唐律》对过失杀人仅以赎论,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06778.html -
了解详情
唐律》的先进性。即使在现代社会,现行刑法对过失的规定也较为简单。[10]也只是简单区分故意与过失,而没有对过失进行进一步的区分以便针对不同情形予以处理。从这一意义上讲,《唐律》有关过失犯罪的规定是值得我们研究刑法过失犯罪问题时予以借鉴的。比如:《唐律》对过失杀人仅以赎论,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06728.html -
了解详情
因此而影响到法政策(将来的法/de lege ferenda)依据。[7]按德国建构目的性犯罪论体系的主要人物韦尔策尔(Welzel)的话来说,应当根据行为的存在特征 但毕竟应明确每一学科基本的研究对象及问题场域)。 根据我国刑法第14、15和16条的规定,任何犯罪要么是故意要么是过失,否则为意外事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02651.html -
了解详情
的共同故意伤害疑难案例为突破口,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深入剖析共同故意伤害犯罪的刑事责任问题,以期对类似案件办理有所启迪。 一、共犯理论在犯意联络 ,司法实践中对共犯追责坚持部分行为全部责任,对于其他共犯人未超过共同犯罪故意的行为所造成的结果理应共同负责。因此,我们认为第二种观点是适宜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02416.html -
了解详情
的共同故意伤害疑难案例为突破口,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深入剖析共同故意伤害犯罪的刑事责任问题,以期对类似案件办理有所启迪。 一、共犯理论在犯意联络 ,司法实践中对共犯追责坚持部分行为全部责任,对于其他共犯人未超过共同犯罪故意的行为所造成的结果理应共同负责。因此,我们认为第二种观点是适宜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02411.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