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要件。美国法上侵犯商业秘密犯罪的主观心态包括追求(Purposely)和明知(Knowing),相当于中国法上的直接和间接故意心态。但两个罪名的主观 J],《法人》2008年1月。 [20]周光权:《侵犯商业秘密罪疑难问题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21]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01694.html -
了解详情
回避的问题,因而也是刑法理论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虽然近年来我国刑法理论对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问题已经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且成果颇丰,但是仍有许多 件很难的事。另外应该看到,在同一过程中,针对同一个对象,行为人在坚持高位犯罪故意的情况下,实施相关侵害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应该相对较高;而行为人在放弃高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9996.html -
了解详情
活动必不可少的环节。[12](p480)还有学者指出,对这个问题(是何种停止形态)的争论,归根结底,是对同一犯罪故意下实施的行为可以由一系列动作或行为所组成的 不同对象实施同一性质的犯罪,这样恐怕就偏离了研究重复侵害行为的本来意义,有点顾名思义了。 所以,重复侵害行为始终只存在一个犯罪故意,而不是概括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3722.html -
了解详情
向第二审法院提交了一份辩护词。辩护人除了认为一审认定李俊岩犯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的主要犯罪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以外,又一次提出在本案的侦查过程中有 ,《法学研究》2000年第5期。另参见陈瑞华:《问题与主义之间:刑事诉讼基本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一章司法权的性质与范围。 [5]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2196.html -
了解详情
)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恐怕还是经济方面的原因。因而,对中国藏区刑事和解问题的研究,还必须采用经济学的方法。具体而言,在中国藏区,当国家刑事制定法 长期以来人们主要依靠当地和解赔偿习惯法解决刑事冲突,致使很多主要侵犯个人法益的犯罪诸如故意杀人等得不到举报,无法进入国家刑事司法程序,仅仅通过和解赔偿习惯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2192.html -
了解详情
频繁发生,致人死伤的惨剧触目惊心,严厉打击涉枪涉爆犯罪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作为刑法学者,充分解释现有相关条文,研究总结司法判例,为司法实践提供正确的指导,自然是 要求行为人不仅现实地认识到造成严重后果,而且必须对之持希望或者放任的态度(故意问题上持认识说的黎宏教授,以及持客观的超过要素立场的张明楷教授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8974.html -
了解详情
。(注:参见王前生、徐俊华:信用证诈骗罪犯罪构成研究,载赵秉志主编《新千年刑法热点问题研究与适用》(下),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年版,第1293 和司法实务部门则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第一种观点认为,本罪的主观方面虽然为故意,但是本罪不像集资诈骗罪、贷款诈骗罪那样,法律明文规定必须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1134.html -
了解详情
我国传统刑法理论较大的疏离;主观上适用严格责任频率较离,可游离出我国传统刑法理论故意与过失的范畴;客观上,持有与作为和不作为相鼎立,是传统刑法理论不能解析 中的犯罪,《检察日报》1998年8月10日。 19、龙洋:非法持有型犯罪问题的研究,《中外法学》1999年第3期。 20、张智辉:《刑事责任通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8160.html -
了解详情
差异。从传统观点来看,首先,二者都认为醉酒的人在醉酒前有犯罪故意或过失,而且这种故意或过失是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的主观基础、可罚性基础;其次,都 .293 〔16〕。〔24〕赵秉志,刘志伟。《精神障碍者犯罪之刑事责任若干问题研究》。aaaaai.myrica.com 〔14〕高铭暄。《中国刑法学》「M」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7820.html -
了解详情
原因,因此,各个共犯的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都存在着因果关系。共同的犯罪故意和犯罪行为是共同犯罪中各共犯对他们共同造成的全部危害结果负责的基础。刑法第26条 的几个问题》,载《人民检察》1998年第3期。 10 赵秉志著《外向型问题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1997年版,第930页。 11 侯国云、薛瑞麟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6449.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