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意。 间接正犯是否只能由过失构成,即是否存在过失的间接正犯,刑法理论上存在争论。否定说认为,间接正犯以故意利用被利用者为必要;过失行为不像故意行为具有 的控制(因为只有其知道该瓶中所装是农药),产生了防止他人误认并伤害他人的监督义务,并因其对监督义务的违反而成立过失。 六、交通肇事罪中的监督过失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37255.html -
了解详情
管制方面的犯罪占主要部分;其次是暴力、对人身权利侵害的案件,包括绑架、抢劫、非法拘禁、敲诈勒索、故意杀人、故意伤害和强奸等犯罪;再次是是诈骗类犯罪,除了普通 第1款第1项规定:请求涉及的行为根据被请求方境内的法律不构成犯罪;但双方可以商定,就某一特定犯罪或特定领域的犯罪提供协助,不论该行为是否根据双方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3029.html -
了解详情
法规规定为违法的,只要其危害性达到一定的严重程度,原则上都应当规定为犯罪。不应出现某一行政违法行为尽管严重,但却不构成犯罪的情形;或者出现行政法本应对某一 要素的明知的基础和条件,没有对具体个罪的明知认定,就很难判断犯罪故意的成立。从这个意义上讲,刑法分则之明知为第一次明知,刑法总则之明知为第二次明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1479.html -
了解详情
称举止犯,是指只要实施刑法分则规定的某种危害社会的行为就会构成既 遂的犯罪形态。[1](P115)2.行为犯是指以危害行为的完成作为犯罪客观方面齐备标准的犯罪 为什么故意杀人罪和故意伤害罪要求有死亡和伤害的结果出现,而诬告陷害罪却 不要求错捕、错判的结果出现呢?应该说前者对合法权益的侵害和行为的价值要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8669.html -
了解详情
将危险的行为解释为:危险的行为不同于犯罪行为,它不仅仅是因违反社会规范而被责罚的行为,而且是对人的身体或精神可能造成严重伤害,或对财产可能造成实际损害的 的微积分效益就会随之产生。假设十个有罪的人当中,有六个人可能再犯故意杀人罪,但却不能确信究竟谁将实施杀人行为。如果法院对十个人均决定限制减刑或裁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6195.html -
了解详情
并危及生命,故可以认定洪某的行为已制造并最终实现了导致被害人死亡的法所不容许的危险,即死亡结果可以在客观上归责于该行为。接下来进入主观构成要件的考察。若洪某根本不可能预见对方患有心脏病,则被害人死亡的结果无法实现主观归责,故行为仅成立《刑法》第234条第1款规定的故意伤害罪(轻伤);若洪某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9700.html -
了解详情
的。据此,可能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一切案件如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案件(法定刑为三年以上),或者可能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下的但罪名不属于刑法分则第四、五章的案件 予以从轻处理。[21]其二,在一起寻衅滋事案件中,赵某、宋某、刘某三人在酒吧因醉酒向李某、张某故意挑衅。赵某用水果刀捅对方,致使李某轻伤和张某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9575.html -
了解详情
均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与人身危险性,遂以绑架罪判处吴某、潘某死刑立即执行。二审开庭后吴某的亲属筹集了14万元,经多方调解后与被害方达成书面民事调解协议 才能合法地启动国家刑罚权,直至对被告人定罪量刑。只要国民的行为不该当法定的构成要件,或者虽然形式上该当法定构成要件,但没有实质性地侵犯法律所保护的重要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9500.html -
了解详情
的犯罪构成规定及其理论,但凡行为构成犯罪者,即属可谴责者;反之,但凡没有可责性者,即使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也不属于犯罪行为,更不成立犯罪。因而假定采取犯罪 为故意杀人罪的规定、《刑法》第233条则属过失致人死亡罪的规定;《刑法》第234条为故意伤害罪的规定;《刑法》第235条则为过失致人重伤罪的规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9178.html -
了解详情
)行为目的不同。二者都是故意犯罪,但是前者实施强买强卖行为的目的是积极为了获取非法利润,后者追求的是直接非法占有他人财物。(3)实施的行为方式不同。二者都有 有期徒刑10年,并处罚金。另一种意见认为:被告人寇平的行为特征较为符合刑法第293条规定的寻衅滋事罪的犯罪构成要件,可在3年以下择一刑种而量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6445.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