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故而因果关系不需要特别判断,同时以行为进行到一定程度作为认定既遂的标准;后者在行为的完成与结果的发生之间往往存在一定间隔,如杀人罪,由此因果关系需要特别判断 造成实际的法益侵害结果作为犯罪成立(不是犯罪既遂)的条件,因而实害犯没有未遂,如过失犯罪与滥用职权罪、对违法票据承兑、付款、保证罪等部分故意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92722.html -
了解详情
与被害人的心态比来分析其入罪的必要性。这种欺骗行为与受骗心态的比例关系在诈骗罪的认定中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当行为人欺骗行为的影响力足以达到使被害人产生自愿状态 的情况下,《解释》将没有数额或尚无法确定数额的未遂情形纳入追究刑事责任的范围,易混淆诈骗罪犯罪既遂形态的划分标准。而第二种类型,从刑事和解的角度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07209.html -
了解详情
,便成立故意杀人既遂。但是,倘若单独认定乙的行为,则不能将丙的死亡归宿于乙。即使乙具备杀人故意等主观责任要件,也仅成立故意杀人未遂。但是,这种结论 等影响责任判断的场合,教唆者与帮助者的罪名可能不同于正犯的罪名。例如,甲教唆乙盗窃,但乙入室后实施了抢劫行为。乙是抢劫罪的正犯,甲依然成立盗窃罪(教唆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2530.html -
了解详情
,便成立故意杀人既遂。但是,倘若单独认定乙的行为,则不能将丙的死亡归宿于乙。即使乙具备杀人故意等主观责任要件,也仅成立故意杀人未遂。但是,这种结论 等影响责任判断的场合,教唆者与帮助者的罪名可能不同于正犯的罪名。例如,甲教唆乙盗窃,但乙入室后实施了抢劫行为。乙是抢劫罪的正犯,甲依然成立盗窃罪(教唆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385.html -
了解详情
,然而对于教唆犯仍要按盗窃罪认定,以致出现了没有盗窃发生的盗窃罪,令人难以接受,此外从犯罪的具体形态看,这种行为究竟属盗窃的既遂、未遂、还是预备?不得而知。于是 本身,使这两方面的内容在罪名中均体现出来,从而使罪名与罪行相一致。如教唆盗窃的,罪名为教唆盗窃罪,教唆抢劫的,罪名为教唆抢劫罪等,处罚时仍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1042.html -
了解详情
多次抢劫是一种抢劫罪情节加重犯。司法实务中,对于三次为多的认定标准,一般不持异议。目前仍存在争议的问题是:如何计算次数?有观点认为,抢劫 是犯罪的形态,因此,抢劫预备、未遂等未完成形态并不影响多次抢劫的认定。另一种意见主张从严解释多次抢劫,应当强调每次抢劫均须达成既遂状态;否则难免造成有些案件处刑过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1124.html -
了解详情
其次,从复合行为理论要求看,使用也非挪用公款罪的客观构成要件。复合行为要求侵犯两种以上法益,如抢劫罪既侵犯了被害人的人身法益又侵害了其财产法益、强奸罪既侵犯 还,虽无证据证明其使用公款的目的,仍应认定其构成挪用公款罪既遂;而只有在挪的行为本身处于未完成状态时,才可以认定未遂。但是,由于公款的用途在决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7474.html -
了解详情
多次抢劫是一种抢劫罪情节加重犯。司法实务中,对于三次为多的认定标准,一般不持异议。目前仍存在争议的问题是:如何计算次数?有观点认为,抢劫 是犯罪的形态,因此,抢劫预备、未遂等未完成形态并不影响多次抢劫的认定。另一种意见主张从严解释多次抢劫,应当强调每次抢劫均须达成既遂状态;否则难免造成有些案件处刑过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6717.html -
了解详情
重点打击的犯罪对象之一。而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关于抢劫、抢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扩大了对抢劫罪的认定范围。该意见第十一条就驾驶机动车、非机动车夺取 行为人实行了抢夺行为,就应该对其数额不作任何限制,无论飞车抢夺的行为是即遂还是未遂,如果行为人以窝藏赃物为目的话,应以财物夺到手为标准。如果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14279.html -
了解详情
一种观点,即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体。这种排列顺序的逻辑是:而事实上,大多数犯罪的认定过程,首先是司法人员发现客体遭受侵害(仅仅是可能性的,因为 的主观方面转化为客观现实,就会对社会造成危害。作为犯罪未遂的不能犯与不可罚的迷信犯的区别在于,前者犯罪主观方面如果实现就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17910.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