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问题。现代社会是一个共生共存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主动地杀人固然构成犯罪,不是亲自动手,而是有意识地利用某种事态造成他人生命被剥夺的情况, 行为人明知自己的逃逸行为会发生致被害人死亡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故意杀人罪。[15]但是,如此理解的话,那么,在行为人故意或者过失伤害他人之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0679.html -
了解详情
危害性的判断问题。我国刑法学的通常见解一方面指出,行为的严重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本质特征,所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是指行为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关系 处理出去,为犯罪分子逃避法律制裁创造有利条件的行为,因此,无论前罪是否构成犯罪,窝藏或者处理赃物的行为都会严重妨害司法机关追查、审判犯罪分子的正常活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0678.html -
了解详情
挪用公款罪都规定了几种法定刑幅度,因此对多次贪污、挪用公款都分别构成犯罪,按累计数额定罪处罚就不至于发生罪刑不相适应的问题。凡现行刑法 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61页。 [viii]樊风林、宋涛主编《职务犯罪的法律对策及治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4版, 第258-259页 [ix]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0551.html -
了解详情
定原则,还会产生逻辑上的混乱,行为既然符合刑法分则的规定,为何又不构成犯罪呢?让人费解。笔者认为,如果说已经认定某种行为符合刑法分则条文的 ),东京大学出版会1998 年版,第110 页以下。 [5]参见李居全:《犯罪概念论》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年版,第129 -144页。 [6]高铭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0533.html -
了解详情
所谓犯罪既遂,是指行为人所故意实施的行为已经具备了某种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行为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既遂,关键在于其是否具备了刑法分则所规定的某一 认为犯罪既遂的类型有结果犯、行为犯和危险犯。[9](P206)还有的学者认为犯罪既遂的类型有行为犯、危险犯、结果犯和结果加重犯。[10](P177-178)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0532.html -
了解详情
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要件之一,危害行为是对所有构成犯罪行为的抽象。由于犯罪是具体的,因此我们研究危害行为也必须是具体的,但这种具体是指对危害行为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1279页 [②] 参见李洁著:《犯罪对象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9页 [③] 参见李洁著:《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0531.html -
了解详情
;③犯罪成立(预备)。反过来,也就是说,一项行为即便尚处于犯罪未遂、犯罪预备形态,该行为仍属成立犯罪而非不构成犯罪。因而,严格意义看,简单地将故意犯罪中的 结果?对此观点,我们认为值得商榷。在此,异议的焦点并不在故意轻伤罪本身是否发生犯罪未遂问题,而在问题的视点该当聚焦于何处?我们的看法是:此一问题,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0380.html -
了解详情
,然后保护社会关系背后的利益。[1.P179]社会关系关系的实质就是利益关系。用利益界定犯罪客体概念更具体。 再次,利益具有客观性。是否受到侵害与威胁,可以根据客观 双重角色。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在司法机关指控或确定一个行为已经构成犯罪时,往往不是根据已有的行为事实,来分析认定行为人的主观罪过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0278.html -
了解详情
法定的一罪,再从刑事司法政策的角度予以评判(司法标准),考察这触犯多个犯罪的多个行为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系,然后根据一定的经验法则来判断是否属于裁判上的 可罚性的有无,却不能完全说明行为可罚性的大小。 犯罪构成的功能,在于通过说明行为是否构成犯罪,进而说明行为是否具有可罚性。学理上一般认为,犯罪构成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0274.html -
了解详情
的争权夺利、党同伐异外,报复因素也占有相当比重。从某种意义上说,几乎所有雇佣犯罪案件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报复的因素。另外,因经济上的利益纠纷或者感情纠葛, 具体作用,对其做出适当的责任划分。 2.受雇人的刑事责任 受雇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同雇主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相对于雇主来说,受雇人的刑事责任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0128.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