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事人的任何诉讼行为都可能产生一定的法律效力。自认作为一种民事诉讼行为,其法律效力即其对法院、双方当事人诉讼权利及权力的产生或丧失,或 者义务的设定 和解和调解,都是通过当事人相互作出让步而对案件事实的认可,其认可的目的 是达成调解协议或者和解从而尽早解决纠纷,息诉止争。这种让步与自认有着明显的区别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6010.html -
了解详情
诉讼案件中的自认,均是诉讼外自认。如下所述,为达成调解协议或者和解的目的,当事人对事实的承认,也是诉讼外自认。根据直接言词原则,诉讼上自认必须 诉讼行为,须向本案审判法官作出才有效,即诉讼上自认经法院审查认为具备有效要件的,才能产生预期的法律效力。另外,诉讼上自认属于单方行为,所以不必以对方当事人在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66605.html -
了解详情
协议表明它既是一种结案方式,又表明协议的约束力同判决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行政诉讼调解是在人民法院法官主持下进行的,在整个诉讼过程中法官都处于主导的 调解笔录,可参照民事调解的做法;当事人就诉讼事项达成协议应当制作调解协议;法院在确认调解协议内容的基础上应当制作调解书,内容包括:诉讼当事人、案件性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8226.html -
了解详情
终审制度,如前所述,经过原最终作出生效裁判文书法院的上一级法院审理后的再审案件具有最终的法律效力,这样可以减少大量的申请和缠诉案件。(2)规定最高人民法院 双方当事人进行协商。原裁判要么正确、要么错误,法院调解的空间和余地小;法官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做双方当事人的思想工作,力争使双方当事人各退一步达成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7046.html -
了解详情
执行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执行。这一担保制度的确立,对于激励当事人全面履行调解协议、充分发挥法院调解的解纷功能,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而要在实践中准确适用调解程序 称为附随性、伴随性,是指担保的成立和存在必须以一定的债权债务关系为前提,是一种从属于主债权债务关系的法律关系。这种从属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5097.html -
了解详情
有法律效力,具有排他性和终局性以及司法裁判性质, 而调解没有法律效力, 也即无强制效力。按西方国家的做法, 调解与仲裁程序严格区分, 不但在人员任命上严格区分, 个方式可混合使用, 唯有仲裁与向法院起诉这两种方式是相互排斥的。在西方这两种方式也是互相排斥的, 比如参与调解的人员不是被任命为同一争议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4997.html -
了解详情
。 二是效益(效率)。仲裁调解的一裁终局制、高效的效力性和经济性,以及不公开调解和审理等特点、符合当事人诉愿,也符合法律经济学的俭约追求,降低各项纠纷解决 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这一衔接机制的制度安排,首先,使仲裁调解与法院的诉讼建立了衔接机制;其次,无形中大大拓宽了仲裁调解的范围和条件;之三,使仲裁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4700.html -
了解详情
或协助调解。因此,第14条是当前中国法院推行审前和审中强制性委托调解的法律依据。另外,之所以将强制性委托调解的案件范围限定为上述六种情形,是因为上述六类 内核的三明治式司法,调解人的法律素养和中立性缺乏有效的保障,无法在正当性和权威性上达到诉讼程序的高度,因此,法院在尊重委托调解效力的同时,更要对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2398.html -
了解详情
为当事人双方所接受。 三、诉讼中自认的法律效力 自认的效力应当分为对当事人的效力和对法院的效力以及不发生事自认的效力的情形。 (一)自认对当事人的效力 若干规定》第67条对此也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在诉讼中,当事人为达成调解协议或者是和解的目的作出的妥协所涉及的对案件事实的认可,不得在其后得诉讼中作为对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0332.html -
了解详情
案件的重要方式,与判决、裁定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调解活动依法属于法院的审判活动范畴,检察机关应当有权对其实行监督。本次民事诉讼法修订没有涉及检察机关对 ,可依职权启动再审程序及2001年9月30日最高人民检察院九届检委会讨论通过的《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抗诉案件办案规则》第47条明确规定:人民检察院可以向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6722.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