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首要素行为之后,后行为人以共同的犯罪故意实施后要素行为的情况。在复行为犯的承继正犯之中,有以下问题值得研究: (一)成立复行为犯的承继 [M].冯军,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97. [10]肖中华.犯罪构成及其关系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45. [11]刘士心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6498.html -
了解详情
基础的思考[ J ].法学12003, (8) . [ 17 ]参见卢勇.单位成员行为的双重性与单位犯罪[ J ].华东政法学院学报11999, (4) . [ 18 ]马松建.单位犯罪认定疑难问题研究[ J ].国家检察官学学报.2004, (6) . [ 19 ]周振想.单位犯罪若干若干问题研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4217.html -
了解详情
犯罪一词加以限制。如通常我们使用犯罪对象、犯罪结果、犯罪时间、犯罪地点、犯罪方法、犯罪主体、犯罪故意一类概念分析案件,但这无论在理论上或实践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127. [11]张再芝,康泽洲.犯罪对象及相关问题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4,(2):142-144. [12]徐振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4216.html -
了解详情
情况下对污染环境的结果持有过失的心理态度,但这并不排除行为人主观上出于故意的情形。实践中,行为人由于实施污染环境的违法行为,经环境保护行政部门处罚后,由于 3]何慧新:西部大开发背景下审视我国刑法中的环境犯罪,载何秉志主编:《新千年刑法热点问题研究与适用》(上) ,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年版,第88页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3839.html -
了解详情
犯罪构成必然包含了违法性和有责性)。同时,共犯之成立,要求各成员具有同样内容的犯罪故意,至于是直接故意还是间接故意在所不限。倘若利用他人过失完成犯罪,被 昭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6}赵秉志.共犯与身份问题研究以职务犯罪为视角(J).中国法学,2004,(1). {7}陈兴良.共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3644.html -
了解详情
犯罪构成必然包含了违法性和有责性)。同时,共犯之成立,要求各成员具有同样内容的犯罪故意,至于是直接故意还是间接故意在所不限。倘若利用他人过失完成犯罪,被 昭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6}赵秉志.共犯与身份问题研究以职务犯罪为视角(J).中国法学,2004,(1). {7}陈兴良.共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3448.html -
了解详情
定,不能仅凭被告人口供,但这与犯罪性质取决于客观要素还是主观要素是完全不同的问题,不应混为一谈。因此,只要主观上具有犯罪故意,即使客观上的行为不完全符合 与学说对立,载《法律科学》2008年第2期;陈家林:《共同正犯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26 - 238页。 〔3 〕参见[日]小野清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3248.html -
了解详情
故意,因此,同一构成要件内不同行为类型间的故意不妨害犯罪故意的认定,因而不应否认故意犯罪既遂的成立。 关于同一构成要件内同一行为类型中的不同 出版社2007年版,第222页以下。 [5]参见张明楷:《诈骗罪与金融诈骗罪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96页。 [6]参见日本《最高裁判所刑事判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2625.html -
了解详情
行为人在行为之前就有以使用或者暴力相威胁的方法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直接故意,则不存在转化问题。这是刑法学界的通说。至于行为人是否实现上述目的,则不妨碍 ),第111-118页。 [32]参见马克昌、莫洪宪主编:《中日共同犯罪比较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38页。 [33]参见马克昌、莫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2587.html -
了解详情
暄, 马克昌. 刑法学〔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14〕林亚刚. 共同正犯相关问题研究〔J〕. 法律科学, 2000 , (2) . 〔15〕蔡墩铭. 刑法精义〔M〕. 台北: 翰芦图书出版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2388.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