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利,反倒被法官认定为故意逃避责任,推定对其不利,这不是民事诉讼法上的有罪推定又是什么? 3.如果在这里适用民事诉讼的法定举证原则,将无法确保公正, 是:吴勇有过错;(3)推定的根据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75条,它规定:如果对方当事人证明或者法院根据相关证据或经验法则发现该证据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2466.html -
了解详情
所以一些德国学者又把它称为规则构造说。 [13](德)罗森贝克:《证明责任论》,庄敬华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104页。 [14](德) 。 [41]参见张卫平:《诉讼构架与程式民事诉讼的法理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13~314页;陈刚:《证明责任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2019.html -
了解详情
次的辩论、调研,理论界和实务界逐渐承认法院为促进诉讼而强化诉讼的指挥权和对辩论的协助责任。在程序的运行方面,表现为当事人进行主义向职权进行主义的倾斜 第4页. [6]沈达明.比较民事诉讼法初论(M).中信出版社,1991.上册,168169;下册,60. [7]何兵.从美国民事诉讼的困境看我国民事审判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2419.html -
了解详情
,是指法院裁判结论客观上不符合案件真实情况。由于民事诉讼的固有特性,受制于诉讼法律关系主体的认识能力、诉讼时限以及证据规则和证明责任等综合因素,民事诉讼 页62。 [19]刘家兴,见前注[6],页322。 [20]参见潘剑锋:论证明的相对性,《法学评论》2000年第4期。 [21]杨立新,见前注[12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3769.html -
了解详情
,是指法院裁判结论客观上不符合案件真实情况。由于民事诉讼的固有特性,受制于诉讼法律关系主体的认识能力、诉讼时限以及证据规则和证明责任等综合因素,民事诉讼 页62。 [19]刘家兴,见前注[6],页322。 [20]参见潘剑锋:论证明的相对性,《法学评论》2000年第4期。 [21]杨立新,见前注[12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3768.html -
了解详情
证,但此时运用证据并不要求达到高度盖然性或优势证据标准,而只需使对方当事人主张的事实处于真伪不明状态即可。通常,赔偿义务机关举证否认因果关系要件,主要针对以下三 4期。 [③]李详琴著:《论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载《法学研究》1990年第4期。 [④]陈刚著:《证明责任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5367.html -
了解详情
与效率的一项重要措施。其次,是深化民事审判制度改革的要求。民事诉讼证据问题是民事诉讼的核心问题,民事审判方式改革从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发展到今天,证据问题 认的功能在于通过当事人对对方主张事实的承认,免除了当事人对主张事实的证明责任(证明责任在对方时,免除了对方的证明责任,证明责任在自己一方,同时也因为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5629.html -
了解详情
不就是因为不具有法定证据形式才未被采纳吗?笔者认为,测谎结论之所以不能在诉讼中作为证据使用,并非由于它没有在七种证据表现形式之列(我们可以将它纳入鉴定 收集证据的主体与证据的合法性之间的关系,在民事诉讼与刑事诉讼中有不同的体现。在刑事诉讼中,控诉方承担证明被告人有罪的责任,这就决定了大多数的证据收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2784.html -
了解详情
依据全案证据形成的证明能力程度上的不同;二是刑事案件是从无罪推定的角度需要排除合理的怀疑,而民事案件则是从举证责任承担的角度以双方当事人之 影响。 刑事诉讼法及有关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司法解释,并未明确规定作为受害人的国有企业应当在刑事案件中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而《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规定,在审查起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65787.html -
了解详情
一是当事人听取,主要用于确定审判对象和证明对象;二是当事人讯问,主要是作为一种证据方法。 四、余论:中国民事诉讼改革的方向 鉴于对德、日等国的 证据则表现为民事诉讼的从属地位,学者形象地称之为当事人动动嘴、法官跑断腿的审判格局。 90年代以来的审判方式改革就是循着弱化法院的职权、减轻法院的责任和负担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63139.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