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心理素质。当然这并不是某个法院或者法官就可以完全做到,它涉及到以外的政治、体制问题。所以,我们更需要寻求党委、政府、人大及政协等其他职权机关的支持 ,是情节严重,而老农砍死强奸犯是情节不严重,因此无人对不属于正当防卫的杀人犯放回家的判决质疑其客观性,反而认为判决公正、合法、合情。 从这里可以看出司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5209.html -
了解详情
它只能在违法性中作为违法阻却事由加以研究。在四要件的犯罪构成体系中,把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称为排除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在性质上就是违法阻却事由。苏俄学者把 形式上符合犯罪构成这一表述往往被人诟病,因为如果社会危害性是犯罪构成的属性,就不存在形式上符合犯罪构成的问题,只有把犯罪构成还原为构成要件,才存在形式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0525.html -
了解详情
个人实施了正当防卫行为之后我们还要教训他你以后不能再实施正当防卫,那是不可能的,但是是一个意外事件致人死亡,我们可以跟那个人说,尽管你不构成犯罪但是下次注意 也越来越完善,那么这个我觉得也是刑法学者以后研究的问题。 刑罚的完善我就简单的说几句,比如说:死缓,死缓制度在修正案九之前是说不是故意犯罪的,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64004.html -
了解详情
时,又不可避免地要涉及立法层面(因为刑事立法问题及角度都是客观存在 的),此时,往往在一方面仍然从司法角度去分析立法问题,另一方面则在不知不觉中 转换到立法角度, 而实质上不具有社会危 害性和刑事违法性,从而不构成犯罪的行为。如正当防卫、紧急避险、依照法令的行为 、正当业务行为等。(注:高铭暄、马克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082.html -
了解详情
当中完全可能存在为了逃避法律追究而对单位犯罪事实进行辩解的情况。笔者认为,这里不仅涉及到单位自首与自然人自首司法解释上的模糊与对立,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如何区分 的人显然包括法人(单位),否则会使此原则在面对单位犯罪时失效。又如,我国刑法第20条对正当防卫作出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9940.html -
了解详情
当中完全可能存在为了逃避法律追究而对单位犯罪事实进行辩解的情况。笔者认为,这里不仅涉及到单位自首与自然人自首司法解释上的模糊与对立,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如何区分 的人显然包括法人(单位),否则会使此原则在面对单位犯罪时失效。又如,我国刑法第20条对正当防卫作出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9464.html -
了解详情
,那么,也不能排除该证据。换言之,在诱惑侦查案件中,不是不存在证据排除的问题,但证据是否排除与诱惑侦查是否违法无关,而取决于侦查机关在环节Ⅱ的取证行为 成功,实际上将导致全案证据被排除,而被告人将获无罪判决,因此,该抗辩与正当防卫等阻却犯罪成立之事由一样,事关被告人罪责,而根据无罪推定原则,对于事关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6803.html -
了解详情
被保险人的赔偿责任为基础,保险公司在责任限额内是否存在免责事由。以及保险公司应如何对抗受害人的赔偿请求等一系列问题,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制订过程 的免责事由较易理解,侵权责任中通常采用的抗辩事由,如依法执行职务、正当防卫、紧急避险、受害人同意、自助、受害人过错、第三人过错、不可抗力和意外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7451.html -
了解详情
被保险人的赔偿责任为基础,保险公司在责任限额内是否存在免责事由。以及保险公司应如何对抗受害人的赔偿请求等一系列问题,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制订过程 的免责事由较易理解,侵权责任中通常采用的抗辩事由,如依法执行职务、正当防卫、紧急避险、受害人同意、自助、受害人过错、第三人过错、不可抗力和意外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6924.html -
了解详情
创某种行为,而只能将某种行为类型化地确定为犯罪行为,且这种行为的类型化特质与要素,只能来自业已存在的行为。也即是说,刑事立法机关是以事先既已存在于社会现实 16条中的行为和第3条、第13条、第14条、第15条中的行为,还包含正当防卫行为和紧急避险行为。 ⒄参见朱景文主编:《法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61639.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