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的意识和意志,而不包括罪后的态度。可以显见,刑法客观方面中犯罪行为危害结果不可逆反的因果关系,折射到犯罪的主观方面也表现为犯罪行为当时的主观 一致角度,犯罪的主观方面必须通过由此犯罪心理指引下同期的犯罪行为加以认证。如上述案例中犯罪人分尸时的意识和意志并不能倒溯至伤害当时的犯罪主观方面。如果司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9174.html -
了解详情
发生具有更直接地接联系。也就是说,滥用职权的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是一种间接因果关系,具有一定的或然性。实施了滥用职权的行为,可能致使公共财产、 探索(第二卷),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6、赵秉志 主编,《中国刑法案例与学理研究 分则篇(六)贪污贿赂罪、渎职罪》,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5864.html -
了解详情
谨慎注意义务,如果没尽此义务就是有过失,就可能要承担刑事责任。其次是刑法上因果关系原则。共同犯罪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作为共同犯罪的共同犯罪人,其行为本身 处理结果加重犯的规定处理,则各共同犯罪人均应对加重结果承担刑事责任。就前述案例而言,若乙仍是意图伤害丙而继续实施伤害行为并造成丙死亡的结果,由于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5547.html -
了解详情
双方的犯罪行为都是为实现同一犯罪目的而共同进行的,同危害结果都有因果关系。由此可见,被教唆者在受教唆的范围内实施的任何犯罪行为,正是教唆者的 五方面内容的初步构想。 关键词:教唆犯 教唆行为 教唆对象 教唆内容 教唆强度 教唆故意 我国刑法第29条规定: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3328.html -
了解详情
准备行为是相当危险的,且具有杀害的故意。从而,预备行为已是作为因果关系的起点的实行行为。[34]其不合理,显而易见。 围绕原因中的自由行为 林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198-199. [15]见[日]大谷实。刑法讲义总论(第4版)[M].东京:成文堂,1994.330-331. [16]见[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0331.html -
了解详情
最高法院(Courde cassation)民事部判决(S.1892.1.505, D.1894. 1.561)就是以因果关系为判决根据的。因A船、B船两船长的过误而船相撞, 。我们认为这一规定是值得商榷的。在实务方面也出现了一些引起争论的案例。例如典型的就有重庆烟灰缸伤人案,行人被高楼抛下的烟灰缸砸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9411.html -
了解详情
可以要求精神损害赔偿,但是美国法对第三人的损害赔偿它是有严格因果关系的要求和限制,因果关系的要求有两项,一项是第三人必须亲临现场;其次,就是 重要的就是突出以人为本。对个人人权的保护,这个在我们的审判实践当中实际上也出现了一些案例,涉及到这方面的问题。比如模特,画家把她的裸体像画下来以后,拿出去展览。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7190.html -
了解详情
法院(Cour de cassation)民事部判决(S.1892.1.505,D.1894.1.561)就是以因果关系为判决根据的。因A船、B船两船长的过误而船相撞, 出外。我们认为这一规定是值得商榷的。在实务方面也出现了一些引起争论的案例。例如典型的就有重庆烟灰缸伤人案,行人被高楼抛下的烟灰缸砸伤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3010.html -
了解详情
和诉讼欺诈混为一谈,两者只有在不同的语境下才可以作出区分,诉讼欺诈行为需要刑法进行调整时,可称为诉讼诈骗,[19]该行为需要民事法律(程序法或实体法)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61362页。 [29]参见叶金强:《相当因果关系理论的展开》,载《中国法学》2008年第1期。 [30]前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7764.html -
了解详情
本文以邵建国案为分析对象(注:参见最高人民法院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编:《人民法院案例选》(刑事卷),人民法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279~283页。),对 或者帮助自杀行为的直接结果,教唆或者帮助自杀行为与他人的自杀行为之间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这是教唆或者帮助他人自杀行为负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最后,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5423.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