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工具,能否成立间接实行犯的问题,应当结合故意的性质和内容进行具体分析。根据上文的超越意思支配理论,将被利用者的犯罪故意与幕后人的故意相比较,前者的程度相对较 年版,第233页。 [13] 陈兴良:《目的犯的法理探究》,载《法学研究》,2004年第3期,第77页。 [14] [日]川端博著、余振华译: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1176.html -
了解详情
意图在于按照现实存在的本来面貌把握犯罪,但是,结果却成了徒增概念性议论的资料。[7] 可见,阶层的体系性构成对于具体问题研究的杀害力有多大,它几乎 ,而将体现行为人的行为本质(违法性)以及主观思想(违法性意识以及期待可能性等责任故意、过失)作为之后进一步深化对行为本质认识的因素看待,其原因就在于此。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0679.html -
了解详情
持续到文革结束。这一时期由于此伏彼起、连绵不断的政治运动和社会动乱,刑法学研究从其中前十年(19571966)的逐步萧条、成果很少,到后十年(19661976)的偃旗息鼓 研究具有相当高的水平;对原有的研究课题,如法人犯罪、犯罪构成、共同犯罪、犯罪故意、罪数形态等问题都有所深化,不仅有大量的论文发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0264.html -
了解详情
实践的全部领域和完整过程,这就必须从立法与司法两个视角对包括犯罪构成在内的刑法问题进行研究,不能局限于其中之一或笼统论之。 二、中国与外国 新中国 犯罪构成理论中的矛盾冲突。 片面共犯是大陆法系国家的刑法术语,用以概括故意单方面地帮助他人犯罪的情况,该术语与这些国家有关共犯构成的立法相适应,而这些国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0120.html -
了解详情
、事业单位、机关、团体为本单位谋取非法利益,经单位集体决定或负责人员决定,故意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以及不履行其法律义务,过失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根据 对单位犯罪的确切范围存有争议。鉴于此问题的特殊性,我们将在后面加以研究。 2.犯罪主体的特定性。单位犯罪的主体是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0118.html -
了解详情
违法性认识。这与坚持社会危害性认识是犯罪故意的必要因素的观点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 那么,按下来需要研究的问题是,当行为人于行为之际欠缺违法性认识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59-66页。 [12]王作富著:《中国刑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60-161页。 [13]高铭暄著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9970.html -
了解详情
,只要原则上没什么问题的,尽量不作修改;第七,对一些原来比较笼统、界限不太清楚、容易造成执行上的随意性的规定,尽量把犯罪行为分析研究清楚,作出比较具体 。依照该公约第1条的规定,所谓酷刑,就是指公职人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故意非法实施或唆使、同意、默许他人实施使某人在肉体或精神上遭受剧烈疼痛或痛苦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9847.html -
了解详情
;母亲不给婴儿喂奶没有造成婴儿死亡或其他后果,则也很难说母亲有杀害婴儿的故意。故而,出于有利于司法实践的考虑,笔者认为造成危害后果应当是不作为犯罪 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⒁孙国祥等:《过失犯罪导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⒂蔡墩铭:《刑法总则争议问题研究》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8年版。 作者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8493.html -
了解详情
一命题当然是正确的。问题是,在绝大多数存在犯罪的完成形态和未完成形态之分的直接故意犯罪的场合,犯罪的成立不限于犯罪既遂这种形态。 学原理(第二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33] 李洁.犯罪既遂形态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 [34] 林山田.刑法特论(上)[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4383.html -
了解详情
事实上的排他性支配关系之中,受害者的生命完全依赖于肇事者的保护,构成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其二,逃逸人对被害人的生命危险没有形成事实上的排他性支配关系的, [1]孙国祥:《过失犯罪导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88-189页。 [2]赵炳寿:《刑法若干理论问题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3705.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