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明案情,证明客观上真实,积极主动核实起诉一方的举证材料,甚至亲自收集、补充证据,这种越俎代庖的行为违背了人民法院收集证据规则,将当事人的举证责任和法院收集 适时提出主义,并加强了证据的失权效力,即如果当事人在法庭上提出事先并未告知对方当事人的证据,法官可不采纳。德国民事诉讼的这种加强证据失权力,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844.html -
了解详情
。而1997年12月3日,我国第一起由检察机关提起民事诉讼的案件得到了法院判决的支持④,初步证明了以为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为目的而赋予检察机关 检察》,2001年第11期,P61。 ③ 章武生:《论民事再审程序的改革》,《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诉讼法学、司法制度》,2002年第7期,P30。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470.html -
了解详情
推动了刑事诉讼中程序主体性理论的建立,而且也导致了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诞生。德国学者比洛夫在1886年的《诉讼抗辩和诉讼要件论》一书中最早提出了民事诉讼 判力、证明责任等理论研究的深入,也都突出了当事人的地位与责任。而这些地位与责任正是通过当事人之间的诉讼法律关系显示出来的。与此相适应,民事诉讼法律关系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179.html -
了解详情
举证责任之下也相应地存在这两种责任。四、证明责任分配与法律要件的分级德国学者普维庭曾经研究了特殊民事案件中的证明责任分配问题,并提出了法律要件可以 思想过程,以便获得某种启示。一是雇佣关系诉讼的证明责任占规范说的困惑普维庭对雇佣关系诉讼中雇员承担众多的证明责任感到担忧。他写道:“毫无疑问,从立法目的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480.html -
了解详情
,而刑事自诉案件的证明责任由自诉人承担;行政诉讼案件的证明责任由被告承担。但是,民事诉讼中证明责任的承担比较复杂。由于我国的民事诉讼基本上是规范出 [15]田口守一。刑事诉讼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23页,2000.[16]骆永家。民事证明责任论[M].台湾:商务印书馆,51-52页,1980.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9056.html -
了解详情
责任,大量的说服调解成为这一正当化策略的另一后果。审判方式改革后,举证责任制度的改革,已经使我国民事诉讼处理真伪不明的正当化策略逐步向后一种方式转变。[ 更详细的阐述,参见吴泽勇:《民事诉讼的程序自治:理念及其实现》,中国人民大学博士论文(2003年)。[6]参见王亚新:《论民事、经济审判方式的改革》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692.html -
了解详情
人性化的特征。自由心证即“自由判断证据”,法律不预先规定证据的证明力及其取舍标准,而由法官根据自己内心确信判断证据。所谓“内心确信”,指法官通过证据判断所 的理论依据是举证责任理论。民事诉讼的举证责任理论确立了这样的观念:第一,举证责任有行为意义的举证责任和结果意义的举证责任两重含义[23]:即通过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229.html -
了解详情
之诉而言,就有人提出:“环境侵权的受害者通过民事诉讼程序追究加害者的法律责任往往面临许多程序上的难题。”[10] 就经济诉讼和行政诉讼的关系而言,二者之间界限之模糊 的现有理念,科学地论证实现经济诉讼独立的前提条件和理论根据,合理赋予其区别于传统三大诉讼尤其是区别于民事诉讼的根本标志,才能够很好地体现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550.html -
了解详情
是“恶人先告状”时往往便具有在法庭上击败原告,打赢官司,以证明自己无过错、无责任的强烈欲望。这种欲望使被告不愿让原告撤回起诉,而是坚持要 大学出版社,1994,241[4]张卫平。论民事诉讼中失权的正义性[J].法学研究,1999,(6):[5]江伟。中国民事诉讼法教程[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095.html -
了解详情
日本还是其他国家的民事诉讼法,均对提供证据责任作了极为详细的规定,而且非常注重提供证据责任对“证明责任”的影响。美国法官弗兰克在考察了两大法系诉讼模式后 对双方当事人的证明进行比较,这个工作只能由法官在个案中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判断。所以,在证明程度问题上,民事实体法是很难有所作为的。六、余论尽管笔者对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694.html -
了解详情